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濟物。及其江湖浩蕩。各足所以相忘。道德深玄。得性所以虚淡。既江湖比於道德。濡沬方於仁義。以此格量。故不同日而語矣。口義。鵠之白。鳥

之黑。自然而然。不待浴之黔之。此二喻最佳。黔。染黑也。黑白之朴。言黑白皆有自然之質。無美無惡。不足致辨。以名譽而觀示於天下。便有是非之

意。有譽則有毁。此心便不廣大矣。黑白是非之喻也。魚之呴濡。其能幾何。若處之江湖。則相忘於水中矣。至道之世。各循自然。無所是非。則上下亦

相忘矣。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劉辰翁點校。又畫餘意。䟽。老子方外大聖。變化無常。不可測量。故無所談說也。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

規哉。䟽。不的姓名。直云弟子。當時升堂之類。共發此疑。既見老子。應有規誨。何所聞而三日而不談也。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

而成章。謂老聃能變化。䟽。夫龍之德。變化不恒。以况至人。隱顯無定。故本合而成妙體。妙體窈㝠。散迹而起。文章煥爛。乗乎雲氣。而飬乎陰陽。言

其因御無方。自然已足。䟽。言至人乗雲氣而無心。順陰陽而飬物也。劉辰翁點校。譬龍固異。說龍亦異。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䟽。

嗋。合也。心懼不定。口開不合。復何容暇聞規訓之言乎。口義。林曰。規。諫也。合而成體。渾然者也。散而成章。粲然者也。龍在天地之間。可見而不可

見。故有散合之喻。來乎雲氣。在造化之上也。飬乎陰陽。言以天地之道自樂也。嗋。合也。張而不合。無所容言也。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

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也。䟽。言至人。其處也。若死尸之安居。其出也。以龍神之變。見。其語也。如雷霆之振響。其默也。類玄理之無聲。是以奮發機

動。同二儀之生物者也。既而或處或出。或語或默。豈有出處語默之異而異之哉。然則至人必有出處默語不言之能。故仲尼見之。口開而不能合。

賜亦可得而觀乎。劉辰翁點伎。演而伸之無崖。遂以孔子聲見老聃。䟽。賜。子貢名也。子貢欲至觀至人龍德之相。遂以孔子聲教而徃見之。劉辰

翁點校。字字可想。敝又改為。不失故步懮懮靡也。語又温厚。可愛。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徃矣。子將何以。戒我乎。䟽。倨。企也。運。時也。老

子自得從容。故企堂敷誕。物感斯應。發微其言。予年衰邁。可以教戒我乎。子貢曰。大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係聲名一也。而先王獨以為非聖

人。如何哉。䟽。澆淳漸異。步驟有殊。用力用兵。逆順斯異。故云不同。聲名令聞。相係一也。先王乃排三王為非聖。有何意㫖。可得聞乎。老聃曰。小子少

進。子何以為不同。䟽。汝少進前。說不同所由。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䟽。堯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