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即是五帝之數。自夏禹以降。便是三王堯讓舜。舜讓禹。禹治水而用力。湯伐桀而用兵。文王拘姜里而順商辛武王渡孟津而逆殷紂。不同之狀。

可畧言焉。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䟽。三皇者。伏羲神農黄帝也。五帝。少美。顓頊。髙辛。唐。虞也。治天下之治。列在下文黄帝之

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若非之。則強哭。䟽。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親死不哭。而世俗不非必

也。非之則強哭者衆。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殺。降也。言親踈有降。殺。䟽。五帝行德。不及三皇。使子父兄弟更相

親愛。為降殺之服。以别親踈。既順人心。亦不非毁。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教之速也。䟽。舜是五帝之末。其俗

漸澆。樸散淳離。民心浮競。遂使懷孕之婦。十月生子。五月能言。古者懷孕之婦。十四月而誕育。生子兩歲。方始能言。澆淳既革。故與古之乖異也。不

至乎孩而始誰。誰者。别人之意也。未孩已擇人言。其競教速成也。䟽。未解孩笑。已識是非。分别之心。自此而始矣。則人始有天矣。不能同彼我。則

心競於親踈。故不終其天年也。䟽。分别既甚。不終天年。天逝之始。起自虞舜。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此言兵有順。則天下已有

不順歧也。䟽。去道既逺。澆偽日興。遂使蠢爾之民。好為禍變。廢無為之迹。興有為之心。賞善罰惡。以此為化。而禹懷慈愛。猶解泣辜。兵刃所加。必

順天道也。殺盗非殺。盗自應死。殺之順也。故非羖。䟽。盗賊有罪。理合其誅。順乎業秋。雖殺非殺。則兵有順義也。人自為種而天下耳。不能大齊

萬物。而人人自别。斯人自為種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弊主於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聖。知之迹。非亂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亂。䟽。

夫澆浪既興。分别日甚。人人自為種見。不能大齊萬物。此則解人有心也。聖智之迹。使其如是。是非禹之過也。故曰天下耳矣。是以天下大駭。儒墨

皆起。此乃百代之弊。䟽。此總論三皇五帝之迹。驚天下蒼生。致使儒崇堯舜以飾非。墨遵尚道而自是。既而百家競起。九流爭驚。後代之弊。實此

之由也。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今之以女為婦。而上下悖逆者。非作始之無理。俱至理之弊。遂至於此。䟽。倫。理也。當莊子之世。六國競興。淫風

大行。以女為婦。禮悖德。莫甚於兹。故知聖迹始興。故有倫理。及其未也。例同斯弊也。何言哉。弊生於理。故無所復言。䟽。從理生教。遂至於此。世

澆俗薄。何可稍言。論王發憤而傷歎也。口義。以孔子之聲見老聃。稱夫子之門人而脩謁也。倨堂。居於堂上而自倨。有微物之意。應微。言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