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野䟽姓止門。名成黄帝臣也欲明至樂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發起也。咸池。樂名張施也咸。和也天也洞庭之野。天地之間。非太湖之洞庭也。吾

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間之而惑䟽。怠退怠也。卒。然也。復。重也。惑。闈也。不悟至樂。初聞之時。懼然驚悚。再聞其聲。相悟音㫖。故懼心退息。最後聞之

知至樂與二儀合德。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心無分别。有同暗惑者也。蕩蕩默默。乃不自得。不自得。坐忘之謂也。䟽。蕩蕩。平易之容。默默。無知之

貌第二聞之。體悟玄理。故蕩蕩而無偏。默默而無知。芒然坐忘物我俱喪。乃不自得。口義。此叚把樂来粧撰一項說話又是一般竒待始而懼。繼

而怠。終而惑言我聞此樂。如此三變。蕩蕩。精神散也。默默。口禁也。不自得不自安也。為此樂所驚駭也。劉辰翁點校。其所言者。非樂之謂也。以樂

言之。則有其樂矣。以聽者為主又髙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微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必

先順乎天。應乎人。得於心而適於性。然後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必待黄帝之化而後成焉。䟽。殆。近也。奏。應也。徽。順也。禮義。五德也。

太清。天道也。黄帝既亢門。或第三聞樂。體悟玄道。忘知息慮。是以許其所解。故云汝近於自然也。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

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䟽。雖復行於禮義之迹。而忘自然之本者也。此是第一奏也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䟽。

循順。倫。理經。常也。言春夏秋冬更迭而起。一初物類。順序而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但常任之斯至樂矣。一清一濁。陰陽調和。

流光其聲自然律吕。以滿天地之間。但當順不奪則至樂全。䟽。清。天也。濁。地也。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和氣流布。三光照燭。此謂至樂

無聲之聲。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動䟽。仲春之月蟄蟲始啓自然之理。驚之雷霆。所謂動靜順時因物。或作至樂。具合

斯道也。其卒無尾。其始無首。運轉無極。䟽。尋求自然之理。無始無終。討論至樂之聲。無首無尾故老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一死一

生一僨一起所賞無窮以變化為常。則所常者無窮也。䟽。憤。仆也。夫盛衰。生允虚盈起復變化之道。理之常數。若以變化為常。則所謂常者無窮

也。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初聞無窮之變。不能待之以一。故懼然悚聴也。䟽至一之理絶視絶聽不可待之以聲色故初聞懼然也。口義。汝治

其然哉言我之樂而汝聽之宜其如此三變也。奏作也徽。猶琴微也。行之建之。動作聳起也人人事也。天天理也禮義。聲有條理也。太清。合造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