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20426.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然後致功。是時益實掌火。焚烈山澤。助我治水。我又念水土未平。民未粒食。乃與益因其焚烈所得鳥獸進之於民。使食之以充飢。蓋鳥獸新殺者。

謂之鮮。故言奏鮮食也。但四載之說。解者不同。或以謂鯀九載績用弗成。兖州言十有三載乃同是九載之後。乘以四載。是為十三載。其實禹之代

鯀。乃四載而成功。世多喜此說蘇氏謂詳味本文。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是禹自謂駕此四物。以行山林川澤之間。非通九為十三之辭也。按書之文。

鯀九載績用弗成。在堯未得舜之前。而殛鯀在舜登庸歷試之復。鯀殛而後禹興。則禹治水之年。不得與鯀九載相接。兖州之功。安可通九為十三

乎。又禹言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啓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是禹娶在治水之中。而生啓亦在水患未平之前。夫禹服鯀三年之喪。自免至娶。

自娶至有子。自有子至能泣。亦已乆矣。安得在四載中乎。况兖州言作十有三載乃同。盖指兖州之事。非謂天下共此十三載也。惟孔氏謂四載。為

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而史記。尸子。慎子。漢溝洫志。所載亦與孔氏大同小異。切意秦漢以來。必有師傳。其說可信。水乘舟。至踐行險阻之

具也。說見拙齋全解禹既乘此四載。隨山刊木。以除障蔽。然後治水之功可施。自予决九川以下。又禹言其孜孜治水之事也。史記以此决九川。謂

即禹貢導弱水以下。盖弱水一也。黑水二也。河三也。漢四也。江五也。沇六也。淮七也。渭八也。洛九也。要之必不如此之泥。但所謂决九川者。盖謂九

州之内。凡有川澤。皆䟽通之。使距于海也。史記既以導弱水以下為九川。故說者遂以此距四海為弱水入于流沙為西海。道黑水入于南海為南

海。以道河積石後言北播于九河入于海為北海。其餘六水所入為東海。切謂亦不必如此泥。要之言决九川距四海。但謂决九州之川。使各因其

勢以歸于海。故以四海言。治水之法。先大而後小。先下而後髙。使大水有所歸。然後小水有所入。理勢當然。禹之治水。先决九川距四海。則大者已

有所歸矣。故此又濬畎澮使得達於川。則小水有所入焉。按考工記云云見拙齋全解禹既决川距海。濬畎澮距川水既退而地利可興。亦有魚鱉

可食。故禹於是與稷奏進其艱食鮮食。而使民得其口體之養焉。艱食。一說謂稼穡之事艱難而後成。故謂之艱食。蘇氏又謂草木之實。凡施力而

得之艱難者謂之艱食。若古者凶年飢歲。民有拾橡栗。仰食桑椹。取給蒲騾。以充飢者。即此艱食之類是也。二說皆通。鳥獸新殺曰鮮。魚鱉新殺亦

曰鮮。上言刊木而奏鮮食。是除木所得。故知益所進為鳥獸之肉。此言决九川而奏鮮食。是决川所得。故如稷之所進為魚鱉之肉也。陳少南謂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