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已核对
字母,用來補助讀音。宋元時代,文人忙於傷感和鑽牛角(理學),民衆苦於戰爭兵燹,文字問題,便少有人過問。明朝萬歷年間有兩位洋人到中國來,這就是利馬豆(Matteo)和金尼閣(Nicolas Taiganlt),他們每人根據他們本國的文字(意文和法文)造了一種拚音法,當時影響也相當大。
鴉片戰爭(1842)後,外國傳教士紛紛到中國來,他們爲了要傳佈「福音」起見,深知艱難的文字,不是宣傳的利器,於是創製各地士白羅馬字,用來翻譯聖經「以廣流傳」。十九世紀末葉,在中國南方一帶,教會羅馬字,很是風行。
1866年,英人威妥馬(T. F. Wade)創造羅馬字拼中文,各地應用很廣。
1886(光緒22年),有沈學的「盛世元音」,蔡錫勇的「傳音快字」出現。
1892年,福建人盧戇章,發表了一套羅馬字式的拚音字母,定名叫「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學的人只要半年,就能自由拼寫。1906年,他把他的字母進呈御覽,希望皇帝來幫助推行,但是結果給「譯學館」批駁了。他受了這打擊,於是改變方向,努力向社會宣傳。他是中國第一個拚音文字的先驅者,他從事這個運動,差不多有四十年之久。
1895年,吳稚暉完成了一套「豆芽字母」,用來跟他的不識字的夫人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