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易》自『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此文王八卦也。非獨八卦如此,六十四卦亦不同也。伏羲《易》無文字,獨有卦圖,陰陽消長而已。孔子於《繫辭》亦嘗言之矣。聖人立法不同,其道則相爲先後始終,而未嘗不同也。此皆有至理,在乎信道者詳考焉。」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太極旣判,初有儀形,謂之兩儀。兩儀又判,而爲陰陽剛柔,謂之四象;四象又判而爲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而成八卦。太陽、少陽、太陰、少陰,成𧰼於天,而爲日月星辰;太剛、少剛、太柔、少柔,成形於地,而爲水火土石。八者具備,然後天地之體備矣。天地之體備,而後變化生成萬物也。所謂八者,亦本乎四而已。在天成𧰼,日也;在地成形,火也。陽燧取於日而得火,火與日本乎一體也。在天成𧰼,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諸取於月而得水,水與月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星也;在地成形,石也。星隕而爲石,石與星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自日月星之外,高而蒼蒼者,皆辰也;自水火石之外,廣而厚者,皆土也。辰與土本乎一體也。天地之間,猶形影聲響之相應,象見乎上,體必應乎下,皆自然之理也。蓋日月星辰,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猶人之有血氣骨肉。故謂之天地之體。陰陽剛柔,則猶人之精神,而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氣骨肉者也,故謂之天地之用。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爲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爲後,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嘗有先後始終者也。有太極,則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謂之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一時具足,如有形則有影,有一則有二、有三,以至於無窮皆然。是故知太極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嘗虧損。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時不在。萬物無所不稟則謂之曰命,萬物無所不本則謂之曰性,萬物無所不主則謂之曰天,萬物無所不生則謂之曰心,其實一也。古之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皆本乎此也。

日爲暑。

太陽爲日,暑亦至陽之氣也。

月爲寒。

太陰爲月,寒亦至陰之氣也。

星爲晝。

少陽爲星,晝亦屬陽。

辰爲夜。

少陰爲辰,夜亦屬陰。

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日月星辰交,而後有暑寒晝夜之變;有暑寒晝夜之變,而後歲成焉。

水爲雨。

雨者,水氣之所化。

火爲風。

風者,火氣之所化。

土爲露。

露者,土氣之所化。

石爲雷。

雷者,石氣之所化。
然四者又交相化焉。故雨有水雨、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水雨則爲霶霈之雨,火雨則爲若暴之雨,土雨則爲霡霂之雨,石雨則爲雹凍之雨。所感之氣如此,皆可以類推也。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水火土石交,而後有雨風露雷之化;有雨風露雷之化,而後物生焉。

暑變物之性。

物之性屬陽,故爲暑之所變。

寒變物之情。

物之情屬陰,故爲寒之所變。

晝變物之形。

形可見,故屬陽,爲晝之所變。

夜變物之體。

體有質,故屬陰,爲夜之所變。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性情形體交,而後有動植之感。感者,唱也,陽唱乎陰也。

雨化物之走。

雨潤下,故走之類感雨而化。

風化物之飛。

風飄揚,故飛之類感風而化。

露化物之草。

露濡潤,故草之類感露而化。

雷化物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