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8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兩儀。陰陽又分之,則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謂之四 象。四象又分之,則為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象,謂之 八卦。天地水火常在,故為體;雷風山澤或有或無,故 謂之變。此皆在造化之中,而未生物也。其既合則物 生矣。

陰形陽神,合則人生所謂「精氣為物」也,離則人死所 謂「遊魂為變」也。方其生也,形神為一,未易察也。及其 死也,神則去矣。而去者初無形可見,形雖尚在,然已 無所知矣。陽有知而無形,陰有形而無知,豈不昭然 而《易》察哉?

「天動而無形,風亦動而無形。」天不息,風有時而息。下 交于陰,為陰所滯也。高山之巔風猛,蓋去陰稍遠,不 大為所滯也。雲霄之上風愈猛,蓋將純乎天也,然則 天變而為風也明矣。春夏日近,火氣盛,則雷乃發。秋 冬日遠,火氣微,則雷乃收。雷有電,火光也。雷所擊,有 燒痕,火所燎也。然則火變而為雷也明矣。若地水之 變,則有形易見,不待論也。《周易》謂「停水為澤」,《管見》則 以水之化而散者為澤。蓋停水與流水無異,而水之 化為雨雪霜露者,於八卦遂無所歸。且澤有散義,先 聖亦有雨澤之說,故不從《周易》所取之象,蓋於造化 之道不合,雖文王之象,亦不敢從也。

世儒論天道之陰陽,多指四時之變而言。而四時之 變,陰陽消長,實指水火而言。而天之本體,則運行水 火,在四時之外,無消長也。地道之柔剛,則以形論。地 水相結,為火所鍛者則剛,而火氣形於地者,人不敢 犯,亦謂之剛。至於地水本體至靜而無為,則謂之柔。 此所謂「地有柔剛」,亦自水火而來也。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故為太極;神 無形,故謂無極而太極。朱子所註,亦得其意。但不言 神而言理,故讀者未即悟朱註「上天之載」,蓋指神而 言也。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陰形陽神, 皆在其中。及分為陰陽,則陽為天火依舊為神,陰為 地水依舊為形。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則分後 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 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 所為也。此理先聖屢有言者,但學者忽而不察耳。蓋 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固無怪其然也。

《王廷相陰陽管見辯》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者陰陽也。太極者陰陽合一而未分者也。陰有陽無,陰形陽神,固皆在其中矣。故分為兩儀,則亦不過分其本有者。若謂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則不知地水之陰,自何而來也?

柏齋謂神為陽,形為陰,又謂陽無形,陰有形矣。今卻 云分為兩儀,亦不過分其本有者。既稱無形,將何以 分?止分陰形,是無陽矣。謂分兩儀,豈不自相矛盾?使 愚終年思之,而不得其說。望將陰陽有無分離之實, 再為教之。柏齋又謂以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不知 地水之陰,自何而來?嗟乎!此柏齋以氣為獨陽之誤 也。不思元氣之中,萬有俱備,以其氣本言之,有蒸有 濕。蒸者能運動,為陽為火;濕者常潤靜,為陰為水。無 濕則蒸靡附,無蒸則濕不化。始雖清微,鬱則妙合而 凝,神乃生焉。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氣者形之種, 而形者氣之化,一虛一實,皆氣也。神者形氣之妙用, 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貫之道也。今執事以神為 陽,以形為陰,此出自釋氏仙佛之論,誤矣。夫神必藉 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縱有之,亦乘夫未散 之氣而顯者,如火光之必附於物而後見,無物則火 尚何在乎?仲尼之門,論陰陽必以氣,論神必不離陰 陽。執事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愚以為異端之見矣。

日陽精,蓋火之精也。星雖火餘,然亦有其體矣。陰止受火光以為光者,如水與水精之類也,猶月之小者也。風雷雖皆屬陽,然風屬天之陽,雷屬火之陽,亦不可混。至於雲則屬陰,水,今獨不可謂之陽也。

陰陽即元氣,其體之始,本自相渾,不可離析。故所生 化之物,有陰有陽,亦不能相離,但氣有偏盛,遂為物 主耳。星隕皆火能焚物,故謂星為陽。餘柏齋謂雲為 獨陰矣,愚則謂陰乘陽耳,其有象可見者陰也;自地 如縷而出,能運動飛揚者,乃陽也。謂水為純陰矣,愚 則謂陰挾陽耳,其有質而就下者陰也;其得日光而 散為氣者。則陽也。但陰盛于陽。故屬陰類矣。

天陽為氣,地陰為形,男女牝牡,皆陰陽之合也,特以氣類分屬陰陽耳。少男有陽而無陰,少女有陰而無陽也。寒暑晝夜,《管見》有論,至于呼吸,則陽氣之行不能直遂,蓋為陰所滯而相戰耳,此屈伸之道也。凡屬氣者皆陽,凡屬形者皆陰。此數語甚真,然謂之氣,則猶有象,不如以神字易之,蓋神即氣之靈,尤妙也。

愚嘗驗經星河漢,位次景象,終古不移。謂天有定體, 氣則虛浮,虛浮則動蕩,動蕩則有錯亂,安能終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