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由動極而靜,是陰根陽也;陽由靜極而動,是陽根 陰也。動之始終,與靜之始終,常相環合,而無間斷分 離,是陰陽無一息獨行之時,所謂「交感互藏」者,皆此 理也。
「靜而生陰,動而生陽」,由微而盛,皆以漸至,無絕然為 陰為陽時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纔消即息,間不容 髮,無絕然無陰無陽時也。其間絪縕參和,交感變化, 潛易於一氣之內,而不失其往來之常。此陰陽不測 之神,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據陰陽則析為兩儀,本動 靜則總為一體。
動靜是太極,陰陽則動靜之名。太極之動便是陽,太 極之靜便是陰。
《太極圖》陽動陰靜。正中一點陰陽。皆從此生。略生出 便分屬陰陽。其中未分之體,有何偏倚?
濂溪《陽動陰靜圖》,以《易》離坎卦察之,便自可明。陽極 於外,而中之初凝者,已為群陰之本;陰極於外,而內 之微動者,已為諸陽之根。然二氣之動靜,即一氣之 所流行,而陽所變化,陰便凝合循環之中,又各以生 長分數,而別為五行之性。要之稟于氣不越乎陰陽, 定於質不越乎剛柔,此天地之所以成化,人物之所 以有生,仁義道德之所由立,修身治世之所由準也。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對待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流 行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流行也。分陰分陽,兩儀立 焉,對待也,即流行而有對待,即對待而為流行,陰陽 之神機,太極之妙用也。
靜以斂藏而言體,動以發散而言用,由靜而動,動終 復於靜,則靜者若為主矣。然而《太極圖說》乃先言陽 動,蓋非動無以見靜之端倪,因動而識其在靜時者, 即是動之未發者也。
陰陽之所以為陰陽若何,人莫得而知,只運時賦物, 便昭然示人,所謂微之顯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 為言者也。」萬物是顯,妙萬物者便是微。
生物只是陽氣,然非陰合不能成形。陰合者,合陽氣 而物成也,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非陽不能變化,陽只是發生之氣,非陰不能收合,陰 乃神氣聚而為精。精氣既聚,形生神發,此人物有生 之始,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者。
薛文清公言:「陰陽無頓絕之理。至陰之中,陽已生純 坤,初爻有陽是也。至陽之中,陰已生純乾,初爻有陰 是也。」予觀星命家序「五形生旺,丙火生寅而托胎于 子,壬水生申,而托胎于午。」其說正同。蓋天地間本是 一氣,而動靜相生,寧待既絕而後復續。晦翁《答袁機 仲書》云:「剝卦上九之陽方盡,而變為純坤之時,坤卦」 下爻,已有陽氣生於其中矣。但一日之內,一畫之中, 方長得三十分之一,必積至一月,然後始滿一畫而 為復,方是一陽之生耳。《夬》之一陰為乾為姤,義亦同 此。蓋論其始生之微,固已可名于陰陽,然便以此為 陰陽之限,則其方盛者未替,而所占不啻卦內六分 之五;方生者甚微,而所占未及卦內六分之一,所以 未可截自此處而分陰陽也。此論更甚精密矣。 陰靜陽動,論者每難後先,惟程子曰:「不專一則不能 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非妙達造化,莫能言此。夫 以吸為呼,以核為荄,平旦之氣,精于夜寐;火炮之發, 烈于包藏。凡此皆陰先陽後之義,物理昭然也。但太 極動靜,鴻鈞轉化,綿綿不窮。要之,陰靜者前動之已 極,不得不止,而後動之始基,為將來發舒者,乃由此。 試論臥起,臥雖息前日之所耗,實養後日之將用。所 耗者已屈而虛,將用者方伸而實。第就實而論,則陰 靜為先,陽動為後,理益明矣。但欲執為二氣之終始, 則不可耳。夫一動一靜,氣之闔闢,不絕不紊,是造化 之神機,即所謂道,道固不離乎氣,氣亦初非有二體 也。
陽方進、未能即盛。纔退又已漸衰。然則全盛之時幾 何。聖人所以力扶而時保也。
「陰陽理而後和」,天道人事,俱昭然可驗。陰陽理則天 地之心正,陰陽和則天地之氣順,位育之事,初無兩 端。
陰陽之消息,其相接處,試以月魂魄言之便可見。纔 滿便虧,纔盡便生,間不容髮。「既盈後月光方盛,人不 見其虧而少差,絲髮便是初虧;虧盡後月魄正晦,人 不見其生而少差,絲髮便是初生。」陰陽流行,循環相 禪,不容少有間斷。其理正如是。
器物成為陰,用為陽。成主靜,靜者一,陰道凝也;用主 動,動者廣,陽道通也。成而後有用,殆亦陰先陽後之 義與?
經濟文輯
《戴庭槐氣候總論》
「一歲之間,本一氣之周流耳。一氣分而為二,則有陰 陽;二倍而為四,則有四時;三四一十二,則又有十二 月;十二倍而為二十四,則有二十四氣;復三其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