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8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 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 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 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凡陽陰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 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應象大論》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 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俯仰,汗不出 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 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 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 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 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 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 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 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陰陽離合論》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 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 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 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 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 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陰為開,陽明 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勿浮,命曰 一陽。」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 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 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 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 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摶而勿沈,命曰「一陰陰陽。」𩅞𩅞音衝積傳為一周。氣裏 形表。而為相成也。

《陰陽別論》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 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 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 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 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 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 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 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 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 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 和,經氣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 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 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 死不治。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 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 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 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 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 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 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 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 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 氣。其味酸,其色蒼,此謂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 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 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脈要精微論》岐伯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 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 與脈為期。」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 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 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 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 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 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