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10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寒溪頭,霜高酒劣稜生裘。溪僧輟寢從吾幽,共移不

繫漁人舟。斷崖老木紛金虯,又如蘋藻涵清流。鶴骨 浸煩風露憂,妙語滿地無人收。」蓋指二公詩與?《自南》 師既亡,余亦就老,悵前遊之不能踐也。

《中州集》:道陵中秋賞月瑞光樓,召趙渢、文孺對御賦 詩,以「清」字為韻,詩云:「秋氣平分月正明,蕊珠宮闕對 蓬瀛。已驅急雨銷殘暑,不遣微雲點太清。簾外輕風 飄桂子,夜深涼露滴金莖。聖朝不奏《霓裳曲》,四海歌 謳即樂聲。」道陵讀至落句,大加賞異,手酌金鍾以賜, 且字之曰:「文孺,以此鍾賜汝作酒。直。」士林榮之。 《歲華紀麗譜》:「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 月於錦亭,今宴於大慈寺。」

《金姬別傳》:李嘉謨以鄉役部發歲運,至元都,嘗夜對 月獨歌曰:「萬里倦行役,秋來瘦幾分。因看河北月,忽 憶海東雲。」夜靜聞鄰婦有倚樓泣者。明日訪其家,則 宋舊宮人金德淑也。因過叩之。德淑曰:「『客非昨暮悲 歌人乎』?李答曰:『昨所歌詩,實非己作。有同舟人自杭 來,每吟此句,故能記之爾』。德淑泣曰:『此亡宋昭儀。黃』」 惠清寄汪水雲詩,「我亦宋宮人也。昭儀舊同供奉,極 相親愛,今各流落異鄉,彼且為泉下人矣。夜聞君歌 其詩,不勝悽感。因言當日吾輩皆有詩贈水雲,乃自 舉所作《望江南》詞」,歌畢,又泣下。

元氏《掖庭記》:「己酉仲秋之夜,武宗與諸嬪妃泛月于 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綠荷含香,芳藻 吐秀,游魚浮鳥,競戲群集。于是畫鷁中流,蓮舟夾持, 舟上各設女軍,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鳳尾 旂,執泥金畫戟,號曰『鳳隊。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氅 裘,建鶴翼旂,執瀝粉雕戈,號曰『鶴團』。又綵帛結成採』」 菱採蓮之舟,輕快便捷,往來如飛。當其月麗中天,彩 雲四合,帝乃開宴張樂,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鱠,酌 元霜之酒,啗華月之糕,令宮女披羅曳縠,前為八展 舞,歌《賀新涼》一曲。帝喜,謂妃嬪曰:「昔西王母宴穆天 子于瑤池,人以為古今莫有此樂也。朕今與卿等際 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惜無上元 夫人在坐,不得聞《步元》之聲耳。」有駱妃者,素號能歌, 趨出,為帝舞《月照臨》而歌曰:「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 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歌畢,帝悅其以月喻己, 賜八寶盤、玳瑁盞,諸妃各起賀。酒半酣,菱舟進鮮,紫 角玉心之奇,山聳而至;蓮艇奉實,絳房金的之異,陵 疊而來。由是下令兩軍,水擊為戲,風旋雲轉,戟刺戈 橫。戰既畢,軍中樂作,唱《龍歸洞》之歌而還。

凝香兒,本都下官妓也,以才色選入宮,遂充才人。帝 嘗中秋夜泛舟禁池,香兒著瑣里綠蒙之衫,服玉河 花蕊之裳,以小艇蕩漾于波中,舞《婆娑》之隊,歌《弄月》 之曲。其詞云:「蒙衫兮蕊裳,瑤環兮瓊璫。泛予舟兮芳 渚,擊予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鏡,弄蟾光兮捉娥 影。露漙漙兮氣清,風颼颼兮力勁。月一輪兮高且圓, 華彩發兮鮮復妍。願萬古兮每如此,予同樂兮終年。」 帝復置酒於天香亭,為賞月飲。香兒復易服趨亭前, 衣絳繒方袖之衣,帶雲肩迎風之組,執干昂鸞縮鶴 而舞,乃歌曰:「天風吹兮桂子香,來閶闔兮下廣寒。塵 不揚兮玉宇淨,萬籟冥兮金階涼。元漿兮進酒,兔霜 兮為侑。舞亂兮歌狂,君飲兮一斗雞鳴沈兮夜未央。 樂有餘兮過《霓裳》。吾君吾王兮壽萬歲,得與秋香月 色兮酬酹乎樽觴。」歌畢,帝笑曰:「昔唐明皇遊月宮,見 女娥數十,著素衣,歌舞於樹下。朕今酌醁醽,對才人, 歌《香桂長秋曲》,可謂繒絳娥,唱小搖金調者矣。邀香 風於屏圍,呼華月以入座。眾譁俱寂,絲竹交奏,人間 之樂,當不減天上。」

《元氏掖庭記》:「癸巳秋,順帝乘龍船泛月池上。池起浮 橋三處,每處分三洞,洞上結綵為飛樓,樓上置女樂 橋,以木為質,飾以錦繡,九洞不相直達。」

《元史月魯不花傳》:「月魯不花就試江浙,鄉闈,中其選, 居右榜第一。方揭曉,試官夢月中有花象,已而果符 其名,人以為異。」

《瑯嬛記》:「張牧過點蒼山,拾一圓石徑寸,明于水晶,映 月視之,則有綠樹陰陰,下有一女子坐繩床觀白兔 搗藥,兔不停杵,樹葉若風動,女子亦時時以手拂鬟 髻,或微笑,意其為嫦娥也。一夕召客看月,出以視之, 忽躍入空中,明于月,不知所之。」

《明通紀》:懿文太子生太孫,項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 邊月兒。」知其不克終。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與之 侍側,太祖命詠新月。懿文詩曰:「昨夜嚴陵失釣鉤,何 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太孫詩曰:「誰將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裏,蛟 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裏, 皆非吉兆也。

《見聞搜玉》:方正學偕葉夷仲輩夜登巾山絕頂,飲酒 望月,劇談千古,竟夕不眠。因曰:「昔蘇子瞻與王定國 諸公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以為太白死三百 年無此樂矣。斯樂又子瞻死三百年後所無也。」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