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也,則風候更和。故是詩風以其喈,雪以其霏,為後 喈喈,聲和也,氣和則聲和矣。《詩》曰:「終風且暴,終風且 霾」,卒曰「曀曀其陰,虺虺其雷」,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 土為霾,陰而風為曀。霾,下也;曀,上也。此言州吁之暴, 逮於上下如風暴矣;又增以霾,如風霾矣;又增以曀, 如風曀矣;又增以雷,明有加也。《傳》曰:「積風成雷。」其此 之謂乎!《爾雅》曰:「焚輪謂之頹,扶搖謂之猋。」郭璞以為 頹,暴風從上下也。猋,暴風從下上也。按《詩傳》云:「頹風 之焚輪者,風薄相扶而上也。」則與璞之意異矣。蓋風 之銳而上者為猋,風之旋而上者為頹。《莊子》曰:「摶扶 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扶搖即猋是也,羊角即頹是 也。今羊角轉旋而上,如焰焚輪之象也。《谷風》一章曰 「維風及雨」,二章曰「維風及頹。」雨者,朋友相與致其道 以下達之况也。頹者,朋友相與致其道以上達之况 也。《蓼莪》初曰:「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卒曰:「南山律律。」飄 風弗弗回風,謂之飄風,荀子所謂「輕利僄遫,卒如飄 風」者也。發發,暴也。弗弗,亂也。烈烈以言幽王不惠,律 律以言幽王不平。《詩》曰:「匪風發兮,匪車偈兮。」說曰:「匪 風發兮」,是非有道之風也。發發者匪車偈兮,是非有 道之車也。偈偈者,風生於火,故物或以風化,亦或以 火。西方之鹽,以風化也;東方之鹽,以火化也。《易》曰:「風 自火出。」《家人》取其化自內出之象。《詩序》曰:《關睢》,風之 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水生雨,雨更以成水; 火生風,風更以成火。《爾雅》曰:「風與火為庉。」以此故也。 《風經》曰:「調暢祥和,天之喜氣也;折揚奔厲,天之怒氣 也。風者,氣也,得怒之氣則暴,得喜之氣則和,得金之 氣則涼,得木之氣則溫,得火之氣則炎,得水之氣則 烈。」《列子》曰:「當春而叩商絃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 成實,及秋而叩角絃以激夾鍾,溫風徐回,草木發榮。」 命官而總四絃,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涌。《爾 雅》曰:四時和為通正,謂之景風。景風者,天地中和之 氣也。《淮南子》曰:「東風至而酒湛溢,造化」權輿以為東 方之氣風也。故凍非東風不能解,湛非東風不能溢。 《風俗通》曰:「猛風曰颲,涼風曰瀏,微風曰飆,小風曰颼。」 《夢溪筆談》: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 風」,其勢發屋拔木,幾欲動地。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 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於數十里之間, 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滷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 又汝南亦多大風,雖不及鹽南之厲,然亦甚於他處, 不知緣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風穴山中出。今所謂風 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可知非由穴也。方諺云:「汝 州風,許州蔥。」其來素矣。
江湖間唯畏大風,冬月風作有漸,船行可以為備。唯 盛夏風起於顧盼間,往往罹難。曾聞江國賈人有一 術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風景,須作於午後。欲行船者, 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 至於巳時即止。如此無復與暴風遇矣。國子博士李 元規云:「平生游江湖,未嘗遇風,用此術。」
東坡《志林》:貴公子雪中飲醉,臨檻向風,曰:「爽哉!」左右 有泣下者,公子驚問之,曰:「吾父昔日以爽亡。」楚襄王 登臺,有風颯然而至,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 之者耶?」宋玉譏之:「此獨大王之風,庶人安得而共之?」 不知者以為詔也,知之者以為諷也。唐文宗詩曰:「人 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續之曰:「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惜乎宋玉不在旁也。
《岳陽風土記》:「岳州北瀕江州郡,氣候尤熱。夏月南風, 則鬱蒸特甚。蓋湖南千里無山,多得日色,故少陰涼 之氣也。」
《後山叢談》:諺曰:「行得春風有夏雨。」蓋春之風數,為夏 之雨數,大小緩急亦如之。
《彥周詩話》:「杜牧之作《赤壁》詩云:『折戟沉沙鐵未消,自 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 也。孫氏霸業,繫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 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
《蠡海集》:「春之風自下而升上,夏之風橫行於空中,即 紙鳶以觀之,春則能起,交夏則不能起矣。秋之風自 上而降下,木葉因之而隕落。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 吼地而生寒也。」
雲為陽用,故龍騰則雲起;風為陰用,故虎嘯則風生。 或以雲為陰,風為陽者,謂其體也。蓋雲乃陰之體,升 而為陽之用;風乃陽之體,散而為陰之用。是以雲起 也,石必滋,風行也,土必燥。
《中華古今注》:「伺風烏,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為恆 式。」
《江表志》:宋齊丘為儒日,修啟投姚洞天,略云:「城上之 嗚嗚曉角吹入愁腸;樹頭之颯颯秋風結成離緒。」時 有識者云:「當須殍亡。」後果如其言。
《桂海虞衡志》:「風貍狀似黃猨,食蜘蛛,晝則拳曲如蝟, 遇風則飛行空中。其溺及乳汁治大風疾,奇效。 廣東南海有颶風,西路稍北州縣悉無之。獨桂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