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0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日食掩地面總圖

日食掩地面總圖

「甲為太陽,乙為太陰,丙為目,三者於食甚時皆居一 直線上,以心相正對也。設太陽視徑小於太陰,視徑 為丁戊,即地而得滿景為壬辛,必自中心丙至壬至 辛,乃可見丁戊日輪之邊耳。設太陽視徑大於太陰, 視徑為庚癸,而目在中心,丙以丙己丙子直線見太 陽,庚癸邊必周得金環,倘退至壬,或進至辛,即不見」 之矣。論滿景總為丑卯。自中心丙進前至卯,即以卯 丁直線,見日輪復圓;退後至丑,即以丑戊直線,亦見 復圓。徑之大小,在高度低度,其理一也。以上原本曆指卷十三交 食之五

「外《三差》」第一。凡四章。

前論交食法,有東西南北高庳三差,皆生於地徑。蓋 以地為大圜之心為此界,以宗動天為彼界,日月在 兩界之間,因地徑之小於日,大於月,生彼界之視三 差也。今言外三差者,於三差之外復有三差,不生於 日月。地之三徑而生於氣,氣有輕重,有厚薄,各因地 因時。而三光之視差為之變易有三:一曰清蒙高差, 是近於地平,為地面所出清蒙之氣變易高下也。二 曰清蒙徑差,亦因地上清蒙之氣,而人目所見太陽 本徑之大小為所變易也。三曰本氣徑差,本氣者,四 行之一,即《內經素問》所謂「大氣,地面以上,月天以下, 充塞太空」者是也。此比於地上清蒙,更為精微,無形 質,而亦能變易太陽之光照,使目所見之視度,隨地 隨時,小大不一也。外「三差」之義,振古不聞。《西史》苐谷 於萬曆年間,殫精推測,鉤深索隱,曆家推重,以為冠 絕古今,而此祕未睹。至暮年方行萬里,乃始洞徹原 委,尚未及著書。其門人述遵遺指,撰集論次,然後交 食之法,於理為盡,則近今十餘年事耳。蓋曆學之難 言如此。

清蒙高差

曆家測驗日月及經緯諸星積累所得,其光入人目, 往往不依直線而至。夫太陰、太陽有地徑視差,無怪 其然也。恆星無地徑差,人測之在地面與在地心不 異,宜所見者必依直線。若之何不然,且兩星相距近 於地平,與其相距近於天頂絕不同,其各體之大小 亦不同。又太陽、太陰固有地徑差,其視體偏下,視高 度宜少,而所得者忽復多。定朢時,二曜正居天地徑 之兩端。以理論,見一不得見二,或並見則半體而已。 今有時全見之,何也?古度數家見直物入水中折成 曲像,空水之交,則有鈍角。以此鈍角喻諸星射目之 折線,於理為允。則近地面之氣,可比於水;天體至清, 可比水晶。光在有氣無氣之交,必成「折角」,而能令諸 曜之象升卑為高也。若星距頂愈遠,所射光之折線 角愈減其鈍,而視高之去實高也愈多。蓋近地則濕 氣愈厚,故受蒙為甚,而又實非雲霧等有質之物,且 在地濁之上。

曆言「入濁。」 言濁中近濁。入則不見,視此為異也。

謂之「清蒙」也。因此,凡測候兩星,若距度線與地平平 行者,其在高之距與在庳之距,必小有異。若不與地 平平行而兩高弧各異者,不論或正。與地平為直角或斜。與地 平為斜角其在高之距與在庳之距亦小有異。總之,星愈 近於地,兩距之實度愈少,遠則愈多矣。苐谷之本地 北極高五十五度有奇,測定太陽、太陰之蒙氣差,大 約相等。自地平以上至四十餘度,高差漸少,更高則 無有,而近地之最大差得三十四分。故太陽極近地 平。以地徑視差之偏庳三分、蒙氣差之視高三十四 分相減,得太陽高弧之視差三十一分,則目視太陽 將入以下周至地平,見謂在上,而其實體已全入於 地。太陰以最大之地徑視差六十三分,《蒙氣差》之視 高三十三分相減,餘三十○分,目視之見謂全沒,而 其實體猶全在地平上也。多祿某以渾天儀測太陽 行春秋分積年所得,皆以本日兩交於赤道,遂為千 古不決之疑。不知者意其差在儀器,儀器果差,安得 百無一合?又安得悉在地平之上,竟無差而在下者 乎?至近世而後知為清蒙之差也。苐谷用器甚多甚 精,諸器畢合,不可謂有器差,而其所得亦復如是。所 以然者,太陽臨春分,論實度尚在赤道南,晨測之,為 蒙氣所升,視之已在赤道上。迨太陽近午出《蒙》氣之 外。復測之始以實行交於赤道為真春分;秋分反是, 先以近午之實行在赤道上為真秋分。迨昏測之日, 已入過赤道而北矣。視度乃復在赤道上,自朝至中 不能有兩春分,自中至夕不能有兩秋分。則朝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