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1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與夫礪、砥、砮、丹,則丹、銀、 齒、革固荊州所產也。然則餘州,皆以其地所產之多 少者而言之也。

《地名異同》

《左傳》注雲:「夢跨江南北。故有南夢北夢。」

《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瑯琊靈門,南浯在九嶷零 陵。

冀州之寖曰「潞」,有東潞、西潞。東潞,今之張家灣潞河 驛。西潞,山西之上黨也。

《東陽》,今之金華。「西陽」,今之黃州。

《山海經注》:「東甌,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甌,即閩越。今 之建安,亦在岐海中。」

《山》有「東吳」、西吳。西鎮吳山在隴川水有東漢水、西漢水。見蜀志 即此數處,可見各方地名異同,不可不察。

《桂林非百粵辨》

今之桂林。《春秋》、戰國屬楚。自楚滅越時,越人散處海 濱,各為君長。今桂林在嶺之北,去海二千里,與越不 相涉。東越都會稽,閩越都甌冶,南越都番禺,駱越都 交趾,蓋百粵之統名,在岐海中者是也。秦桂林為西 越地者,以其為南越之屬,後趙佗所擊併蒼梧,實不 與焉,即非秦之桂林可知矣。五代之時,劉晟盡有嶺 南西地者,二十年時亦僭稱南漢。地非越土也,終始 無「越」之名,何得以「百粵」名之?楚越雖皆有南蠻之地, 而其種類自別。今越西蠻與武陵、九嶷多同者,同一 疆界故也。

三河三秦三齊三楚三吳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三河:唐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故稱「三河 三秦。」項羽三分關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 翳翟王,故稱「三秦。」

「三齊」,謂齊及濟北、膠東也。

三楚:淮北沛、陳、汝南二郡,此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 廣陵,此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 《三吳圖經》云:「漢分會稽為吳,與吳興、丹陽為三吳。」《水 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 吳,其說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吳,都蘇、常之間;漢封 之吳,都會稽。」即蘇常嘉杭非紹興之會稽也《國之吳》,初為會稽太 守,封吳侯,即蘇、松、常、鎮、杭、嘉、湖之地,備記之。

「三梁」謂南梁、大梁、少梁。

「三蔡」,謂新蔡、上蔡、下蔡。

「三苗」在堯時為夷地,在今日則為中國,乃湖、廣、江、鄂、 嶽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古今地名沿革》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實艱。而地名同異,古今溷 淆,尤為難辨者也。葢其山川所屆,時各異名,而郡邑 之名,又復非古。歲代滋久,史傳互見,或沿其地而異 其名,或襲其名而遷其地,或以遷其地而革其名,此 輿地之所以難考也。抑嘗討之,河東一名也,有兗州 之河東,有并州之河東。

黃河舊道,三代以前,自宋衛州之黎陽縣近折而北流,故北京及河北東路諸州在河之東,即古兗州之域,故《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 爰自周定王時,黃河舊道漸以湮塞。秦漢以還,河堤屢壞,乘上游之勢,決而東下,故兗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東之名乃移在并州。戰國以來,子史中所謂河東之地,皆指宋朝河東路而言之,即古并州之域也。

《西河》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涼州之河西。

黃河源自崑崙,傍積石北流,餘二千里,至於宋銀、夏之交,稍折而東流,不盈千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興軍路鄜、坊、丹、延諸州在河西,而河、湟之間,鄯、涼、甘、肅諸州亦在河西。戰國之際所稱「河西地」 ,指鄜、坊、丹、延之間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漢以來所稱「河西地」 ,指河、湟而言,即古涼州之域也。

《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邊境之河南;《河北》一 名也,有中國之河北,有邊地之河北。

黃河大勢如覆斗之狀,而關中正在斗間,而中原適當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而綏、銀、勝、夏諸州亦在河南,即邊境之河南也。河北東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國之河北也,而陰山、瀚海之間有秦長城,外地亦在河北,即邊地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稱止在中土,秦漢而下,奪匈奴南牧之地,列為郡縣,亦名曰河南。自是「河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陳、隋以前,「河北」 之稱止在中國,迨唐初,邊地悉為郡縣,亦名之曰「河北。」 自是「河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傳》中所稱「河南」 ,河北之地,皆指邊境而言,與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類,不可不察也。

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 州而言者,有指一道而言者,

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兩漢「河南」 之稱,惟指一郡而言,即宋京西屬縣,兼鄭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內」 之稱,則指一州而言,即宋東西二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