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 之稱。則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兗豫四州之境。奄黃河以南皆是也。宋為東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內,異乎漢之河內。」
《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 即宋河北東西路地。漢之河內乃古郡,宋懷、衛二州是已。
「漢之河東」異乎唐之《河東》。
漢河東郡,即宋河中府及慈、隰、晉、絳、解五州。唐河東道,乃宋河東路地。
《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開國以來,至於李唐,皆在淮北,宋乃移屬淮南。
而「今之河北」,乃古之河東。
宋朝河北東路之地,三代以前屬河東。
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東,有在京西。
淮道自西而東,時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間名「淮西。」 如漢封劉交為楚王,王淮西,則宋京東路之地也。唐裴度身督戰,遂平淮西,則宋京西路之地。
「江西」一名也,有在江北,有在江南。
江道自西而東,時折而北流,故江北之地,間名江西。而《魏志。武帝紀》稱「江西遂空」 ,則宋淮南東路之地也。《晉記》稱「石勒陷江西,壁壘百餘」 ,則宋京西南路之地也。至《五代史》稱「鍾傅據有江西」 ,乃今江南西路之地。
《江南》一地也,有稱「江左」,有稱「江右。」
金陵居長江下流,前朝有江南者皆都之。據金陵而言,則江南居左,四瀆之流皆自西而東,天下之形勢亦然。以中原而言,則江南之地居右,故《前史》兩稱之。
「山東」,亦一名也。有指河南而言者,有指河北而言者。
前史有山水之稱者,皆據華而言之,則其所謂在華山之東也。其地正當河南,而稍及河北之近河南者。至杜牧之《罪言》,則所稱山東之地,專指河北而言也。
陜西亦一地也。虞、夏曰雍州,商、周曰西土,春秋為秦 國,戰國稱關中,楚漢之際謂之三秦,兩漢又名山西, 宋列為陝西路,而前史又從而稱顯之,曰四塞之國, 曰陸海之地,曰天府之居,其名雖異,實則同也。反以 三隅,他可知已。此所謂山川所屆,時各異名者也。嘗 考歷代州郡之名,多有異同,於古之國號,如《書》稱「河 亶甲居相」,即今之相州也。《春秋》「衛侯燬滅邢」,即今之 邢州也。「楚子入陳」,即今之陳州也。「齊師滅陳」,即今之 陳州也。「齊師滅萊」,即今之萊州也。「楚子圍鄭」,即今鄭 州之新鄭縣也。「齊侯侵蔡」,即今蔡州之上蔡縣也。若 此類未易概舉,蓋履其地不敢沒其名也。然而遷徙 不常,考証或疏,至有已非其地而空存其名者,如《春 秋》「吳師入郢」,近於今之郢州,而非也。「秦師入滑」,近於 今之滑州,而非也。「楚人滅舒」,近於今之舒州,而非也。 「楚人滅黃」,近於今之黃州,而非也。「楚人伐徐」,近於今 之徐州,而非也。《傳》稱「允姓之戎居於瓜州」,近於今之 瓜州,而非也。有西亳、南亳、北亳,而皆非今之亳州也。 有東虢、西虢、南虢,而皆非今之虢州也;有東楚、西楚、 南楚,而皆非今之楚州也。夫以州郡之名,既非古昔, 而縣邑之名,抑又乖戾。方春秋之際,鄉亭邑聚之名, 見於經傳者,不啻千數,而存於今者百無一二。其有 地不徙,名不更,歷代常存,用迄於今,如彭城、鍾離、酸 棗、長葛諸城,才十數而止耳。其餘或名同於古,則地 改於今,故古之「酒泉」在河南,而今之「酒泉」在河西。
《左傳》:「王與虢公酒泉之邑」 ,實在於河南而西。漢而下迄於今有酒泉郡。乃開匈奴之地,實在河西。
古之丹陽在荊南,而今之丹陽在江東。
《左傳》稱「楚子邑於丹陽。」 今在荊南府枝江縣內,今丹陽郡乃潤州也。
古之《豫章》在江北,今之《豫章》在江南,而皆吳、楚之境 也。古之《澶淵》在河南,今之《澶淵》在河北,而皆宋、衛之 郊。
《春秋》,諸侯會于澶淵,實宋故都,所謂「澶淵聚」 者,即其地正屬今之幽州,而今之澶淵郡,乃河北東路之都督府。
「古之南陽」在河北,今之「南陽」在河南,而皆《晉》地也。
《左傳》:「晉于是始啟南陽」 ,即今之懷州也。而今之南陽郡,乃京西南路之鄭州也。
「古之東陽在淮北,今之東陽」在浙西,而皆吳地也。
漢嘗以鄣郡、東陽郡行封。今浙西,在吳亦有「東陽。」
夫地理更乎歷代,必至混殽。驗其名,初無異同;考其 實,則為甚異。觀者於此,幾何而不誤哉?愚故曰:「百王 制度,考正實艱」;而地名異同,尤為難辨者也。
《歷代郡縣沿革》
昔堯遭洪水,疇土居民,始別九州。舜肇州十有二說 者,「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 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蓋州凡四十三萬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