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資者不同;辨其九穀,則以土之所生者或四種五種,所宜各不同;辨其六畜,則以物之所產者或四擾三擾,所性各不同故也。易氏曰:「此數者,職方氏皆以圖而攷其數,復以數而總其要,又以數要而周知其利害。利如土宜、土化之類,凡利於民者;害如地慝之類,凡害於民者。職方氏既已周知而歷數,然後大司」 馬以九畿之籍而施邦國之政職,使九州之國各共其職,以任其政,無有不同之貫利。此其官所以列于「大司馬」 之屬,而謂之《職方氏》。

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鄭鍔曰:「自中國以至夷狄,兼舉而周知之矣。乃若國之有九州,為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王者所治之區域也,必使貫無不同則九州共貫,利無不同則四海蒙利。」 劉執中曰:「四方人民好惡之不同則其風俗有善惡矣,四方財用有無之不等則其衣食有厚薄矣。必周知其利害,貫而通之,使有無之相易,善惡之」 相濟,一天下之財用,養天下之人民,俾同享其利焉,故曰「使同貫利。」

東南曰《揚州》。

賈氏曰:自此以下,陳九州之事,總為三道,先從南起。周改《禹貢》,以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地以為幽、并,東南曰揚州,次正南曰荊州。周之西南不置州,統屬雍州,即次河南曰豫州,為一道也。次正東曰青州,次河東曰兗州,次正西曰雍州,為二道。又次東北曰幽州,次河內曰冀州,次正北曰并州,為三道。易氏曰:「《禹貢》揚州之域,東距海,北據淮,故曰淮海;惟揚州,殷人以淮入徐,故揚州止謂之江南;周人復以淮入揚,而循禹之舊。不言淮海而曰東南者,變《禹貢》之文也。」

其山鎮曰:「會稽。」

王昭禹曰:「九州之山,皆言其山鎮者,蓋國主山川而保之,山之大者可以鎮安其地也。」 《易氏》曰:「稽,計也。」 《吳越春秋》曰:「禹巡狩天下,會計修國之道,以會稽名山。」 《漢志》屬會稽之山陰縣,唐為越州會稽縣,山在州東南二十里。今州為紹興府。

其《澤藪》曰「具區」,

王昭禹曰:「水所鍾曰澤,草所生曰藪。」 《易氏》曰:「孔安國會稽郡具區澤在西。古文以為震澤」 ,是吳南太湖名。唐屬蘇州,今為平江府。

其川三江。

王昭禹曰:「以達水者謂之川。」 易氏曰:「《書》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震澤,太湖也。堯時洪水泛濫,有此水勢,與周之《職方》不同。而孔安國乃云:「江至彭蠡分為三,入於震澤。」 是求合乎《禹貢》之說,似矣。然《書》以江、漢所匯之處為彭蠡澤,在今江州湖口縣界。江至湖口合三為一,未聞其分一為三也。又太湖在蘇、湖、常三州之間,自不與江水相通,彭蠡所匯之江何從而入之耶?班固知大江與震澤不相通,又附會為之說曰:「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中江自蕪湖東,至陽羨入海,北江自毗陵北,東入海。」 毗陵,今常州也。今以大江之在毗陵北東者,以當北江,正與《書》合者,謂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則非《經》之所謂南江矣。又謂蕪湖有水東至陽羨,以為中江,其失為特甚。陽羨,今常州宜興也,與建康之溧陽接境,兩境中高水皆東西分流,其東流而下陽羨者,固可通海,而蕪湖之水乃皆西北流,北向以入於江,初非上陽羨也。其為誤有如此者。至桑欽所言北江與固同,其敘南江、中江,則其謬滋甚。《史記正義》又曰:「太湖旁有三水」 ,遂以為三江之證,皆非禹之所謂三江也。然則《經》之三江,將孰從乎?以《經》證《經》,自有明文。漢水出於嶓冢者為北江,江水出於岷山者為中江。既有北江,又有中江,則必有南江。近代儒者謂南江自豫章而入於彭蠡,此說誠可信。據此則三江已合於荊、揚之間,至揚州末流復言三江,豈果分為三乎?揚瀕海,為支川之下流,必言三江,所以紀水之所入也。知此,則知三江、震澤之說。黃氏曰:「韋昭以松江、浙江、浦陽江為三江,郭景純以岷江、松江、浙江為三江,大抵閩、浙去海近,水多自為瀆入海,俗皆稱為江;偶有三焉,則為三江,其實皆小水,非《禹貢職方》之三江,酈道元所謂其稱相亂者也。」 由此言之,范蠡三江,當為浙錢清、剡子胥三江,則郭景純說猶近之。蓋岷江自彭蠡而下,合池、宣、昇、潤、真、揚諸州水在其北,松江合湖、秀、蘇、常諸州水居其中,浙江合衢、婺、徽、嚴、杭、越諸州水在其南,此為全吳地域也。《禹貢職方》「三江為揚州川。」 蓋江、漢、彭蠡之已合者也。江、漢、彭蠡已合,而猶曰三江者,「同流合派,不相雜襲,皆能自達於海。」

其浸五湖,

《王昭禹》曰:「以水浸田謂之浸,自揚之五湖以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