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外凡方一萬里。通蠻夷鎮蕃而合於《周官》,則周公 之時中外凡萬一千里。以其一千里之多,是以周公 斥大封疆纔五百里。康成不知異同在此,而唯見要 服之內方七千里,乃牽《左氏》「執玉帛者萬國」之說,而 謂唐虞之時非七千里不能容之。且《仲虺之誥》言「表 正萬邦,纘禹舊服」,則是湯之時固有萬國矣。所謂大 界三千里者,何以能容之也?然則九州之內千七百 七十三國未必殷制。王氏曰:「畿言其有界畫,服言其 服。王事六年,五服一朝者」,以侯、甸、男、邦、采、衛言也。「六 服群辟,罔不承德」者,兼要服而言之也。先王之制,中 國五服,而《周官》言六者,蓋近中國之外裔,承德則國 家閒暇,可以明政刑之時也。方是時也,「四征弗庭」,其 治未若制禮之際為已備矣,故其限朝止於五服而 已。《周官》行人於六服之見,則及於要服者,則其治為 尤詳於四征弗庭之時也。近中國之外裔,非特承德, 而又能入貢以來見焉。則制禮以致太平者,此其極 也。鄭氏曰:「要服,蠻服也。九州之外夷鎮,蕃服也。」

陳氏曰:衛侯之外,聖人雖制之服,而不必其來,故《武成、洛誥》《康王之誥》止言「五服。」

易氏曰:「禹之五服,則計其一面之數;周之九服,則計 其兩面之數。禹之甸服,千里而止,言五百里,是計其 一面者也。周之王畿與禹之甸服同,不言五百里而 兼言千里,是計其兩面之相距者也。」蓋禹之五服,王 畿在內,王畿千里,而兩面各五百里,數其一面,故曰 五百里甸服。自甸服至荒服,皆數其一面,每面各五 「百里,總為二千五百里,兩面相距則凡五千里。」《職方 氏》所載,則王畿不在九服之內。自方五百里之侯服, 至於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 五十里,通為二千二百五十里,兩面相距則通為四 千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則通為五千五百里,其增於 禹者,五百里之蕃服耳。然周之蕃服雖不列於《禹貢》 九州之外,而《禹貢》九州之外,「咸建五長」,「東漸西被」,即 成周蕃服之域。是周之蕃服,其名雖增於禹,而其地 未嘗增也。周之邦畿,即《禹貢》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 貢》之侯服。周之男采,即《禹貢》之綏服。周之衛蠻,即《禹 貢》之要服。周之夷鎮,即《禹貢》之荒服。

呂氏曰:「在商之時,古公以皮幣、犬馬、珠玉事獯鬻,而商王不知;在周之時,晉國拜戎不暇,而周室不與。然則三代禦邊之略,葢可知矣。」

四極 四荒

《爾雅》:「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

《說文》作汃國。汃,西極之水也。府巾切。

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此四方極遠之 國。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觚竹者,《漢·地理 志》:遼西令支有孤竹城。

《齊語》:「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 《括地志》:「孤竹,殷諸侯。古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 《史記正義》:孤竹君是殷湯正月三日丙寅封,相傳至夷、齊之父。

北戶者,即日南郡。

顏師古曰:「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秦始皇紀》:『南至北嚮戶』。」 《輿地廣記》:「景州北景縣,漢屬日南,後為林邑所據。晉九真太守灌邃討林邑於其國。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開北戶以嚮日。唐於驩州南境僑立景州,非正北景也。」 《淮南墬形訓》:「南方曰都,廣曰及戶。」

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經》:「西海之中,流沙之濱,有崑崙 之丘,有人戴勝虎齒,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傳》:「天子賓於西王母,乃紀其跡於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

《日下》者,日所出處,其下之國。

《淮南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 《通典》:「東夷有扶桑,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 倭,一名日本,自云國在日邊。《山海東荒經》:「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有大人之國。有山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呂氏春秋》:「禹東至摶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呂氏春秋》: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 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 六百,陸注三千,小水萬數。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 九萬七千里,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里。極星與天 俱遊,而天樞不移。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元 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當樞之下,無晝夜。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尸子》云:「八極之內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 二萬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闊而起畢 昴。」

《淮南墬形訓》:「八極: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皮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