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1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錄

 留都部彙考

  周成王一則

  漢世祖一則

  魏文帝一則

  吳大帝一則

  晉惠帝一則

  北魏太祖三則 孝文帝二則

  北周宣帝一則

  隋煬帝一則

  唐高宗一則 元宗二則 肅宗四則

  後梁太祖一則

  後唐莊宗一則

  後晉高祖一則

  後漢高祖一則

  後周太祖一則

  遼太宗二則 聖宗一則 興宗一則

  宋太祖一則 真宗一則 仁宗一則 高宗一則

  金太祖一則 熙宗一則 廢帝一則

  元世祖一則

  明太祖一則 成祖二則 世宗一則

坤輿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彙考

成王七年置東都

按《書經序》:「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 誥》。」

「武王既克殷,遷九鼎于洛之郟鄏。」《史記·周本紀》載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于洛邑而後去。是宅洛者,武王之本志也。武王雖有宅洛之志,然天下未集而遽即世,成王以幼沖嗣立,周公攝政,宅洛之事未能為也。至攝政七年,周公將歸政于成王,故營洛邑以卒武王之志,而後歸政也。《史記》曰:「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營築,居九鼎焉。」《左傳》亦曰:「成王定鼎于郟鄏。」是其宅洛者,以卒武王之志也。《周禮》曰:「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然則武王有宅洛之意,而周公、成王成之者,誠以洛為地中,五服諸侯之朝覲貢賦,道里為均,故建以為都,以居九鼎,而會諸侯于此焉。篇內有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車攻》之詩,美宣王復會諸侯于東都,而其詩謂之《復古》,則自宣王之前其會諸侯蓋皆于此,而王則在于鎬,以宗廟社稷之所在,而王業之所本故也。周之西土,迫近邊徼,常有戎狄之患,太王以來,至為之遷都去國以避之。自豳而岐,自岐而之豐、鎬,皆自西而東,周公猶以為未也,又東營洛邑,以逆為後世之備。及平王「卒,遷而居之,雖其孱弱,無以紹文、武、成、康之緒,而其所以遷者,是亦周公之意也。」婁敬曰:「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居洛,以為此天下中,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夫人之愛其子孫,天下之常情也。先王奄有天下,以傳之子孫,固宜綿綿延延,萬年不絕。雖其子孫之賢不肖,歷祚之」短長,不可得而必,然其創業垂統,深根固蔕,為不可拔之勢,以遺之者,未嘗不盡也。乃謂周公之心,苟其無德,則欲其易以亡,必無此理。當三監之難,雖其元惡渠魁,皆已殲夷,而其黨姦同惡之人,頑梗未能遽革,將使之密邇王室,以馴服其心,而洛距妹邦不遠,則不難于遷居,故其宅洛也,瀍水之「西,則建以為都而居九鼎,謂之郟鄏,亦謂之東都,亦謂之王城。瀍水之東,則以居殷頑民而遷之,謂之成周。」《漢·地理志》河南郡河南縣注云:「故郟鄏地。周成王遷九鼎,周公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洛陽縣注云:「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蓋王城與成周雖已營之而未都也。平王始遷王城,至敬王與王子朝爭國,子朝之黨多居王城,敬王始都成周。成周之地,自敬王以前未建為都,至敬王始居之,此晉所以合諸侯而城之也。王城、成周雖皆洛地,然王城在西,成周在東,故子朝在王城,謂之「西王」而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