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地、人、智、仁、勇、文行、忠信、規矩準繩、紀綱法度,凡一 十八號,并退省房三連混堂、淨房各一所。

《太學志》:「內外學舍之制:內號在廣居門右,門一座曰 退省號,舍四連,共四十九間,其南湢室與廁。自退省 門漸北折而西,為天、地、人、智、仁、勇、文、行、忠、信、規矩準 繩、紀綱法度,共十八號,每號計二十一間。度字號北 有保安堂五間,以處監生之有疾者。彝倫堂後有格、 致、誠、正四號,計九十八間,嘉靖七年改建敬一亭外。 東」號在廟左,共三十四間。「大東」號在東城之北,居賢 坊賽百萬倉。酉門街門二:一曰登俊號,舍,東西二連, 共四十間;一曰集英號,舍,二十七間。「新南」號在北城 二條衚衕。東口門一座,東西房二連,共三十四間,南 北四間。「小北」號在居賢坊衚衕,門一座,南北房二連, 共八十間。《交趾》號在監之南,門一座,南北房二連,共 二十八間,西號在成賢街之西北,去監五十步,舊「雲 閑寺」址也。小房十間,又房二層,計九間,本監屬官遞 居之。北小房四間,南一間近西小房十餘間。

《太學志》:「監規:國子生由廣業堂肄業,以漸升至率性 堂,然後積分,量與出身。」

《太學志》:「監丞稱太學司直所居曰繩愆廳,亦曰東廳。 博士別有廳,稱為西廳。」

《太學志》:「洪武中,國子生出使,視行人如覈天下土田, 稽百司案牘,督吏民修水利,出有賜,還有勞。永樂初, 頒詔諭,訪輯高皇遺文,至同十三道御史,問刑慮囚, 皆舉重務以試之。然雖勞績有成,無不復監卒業者。 其後有長差、短差之例,長差若清黃寫誥之屬,短差 若承運庫試字,司禮監謄本,禮部寫民情,中書科謄」 黃之屬,短差復監,長差則例滿附選,待除,不復監矣。 《太學志》:「隆慶元年駕幸國學,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六 員,各具本等衣冠,赴彝倫堂外,立文臣班次之次, 敬事草視學規制。國子監先期灑掃內殿,設御座於 彝倫堂中,駕至則學官率諸生叩迎。升座則率諸生 叩拜,受經則諸生環聽階下。還朝宴賞」,則率諸生叩 謝

《西隱集》:「太學堂有七彝倫,所以會講;率性、修道、誠心、 正義」、「崇志、廣業則諸生肄業所也。」

查浦《輯聞》:虞文靖謂許文正歿後,國子監始立官府, 刻印章。蓋文正為祭酒時,尚在舊學,所謂王宣撫宅 也。今國學彝倫堂前樹,傳是文正手植,殆未必然。 《炙硯錄》、桑澤卿《蘭亭考》載何子楚跋定武本云:「大觀 間,詔取石龕置宣和殿,丙午與岐陽石鼓俱載以北。」 今國學本安知非與石鼓俱載而北者?

《薊丘雜抄》:「國子監碑亭,惟西南隅崇禎庚辰進士題 名碑下尚可容兩碑,因又立庚辰科特用題名碑,僅 容癸未科進士題名碑立於其次,更無餘地可以立 碑。」而明之進士題名止此,亦異矣。

《暇老齋雜記》:「國初國子生仕進,在科第之上。其未仕 時,自出使歷事之外,又有大本堂讀書、武英殿紀事 等清要之責,故士出此途者多矣。」

《國史》唯疑兩京孔子廟易琉璃瓦,自萬曆庚子始,從 司業傅新德請也。

《格古要論補》唐僧洛陽《亞栖草書千文》,在國子監。 《考槃餘事》、「趙文敏公臨王右軍《樂毅論》《黃庭經》《蘭亭 定武本》、顏魯公《爭坐位帖》、張平叔《金丹四百字》」五碑, 俱在北京國子監。

《春明夢餘錄》:「唐太宗聞《蘭亭》真蹟在僧辨才處,特遣 御史蕭翼賺得。武德四年收入秦府。貞觀十年,始命 湯普徹、馮承素、諸葛貞、歐陽詢、褚遂良臨之,而歐、褚 留傳最著。後之所謂定武本,歐所臨也;所謂唐絹本, 褚所臨也。定武本當時刻石禁中,每紙已直萬錢。迨 後石晉之亂,契丹輦之,而北路棄殺胡林。慶曆中,李」 學究得之,其子負官緡無償,時宋景文守定武,乃以 帑金代償,納石於庫。熙寧間,薛師正出牧,刋一別本 以應求者。此郡真贗已有二刻矣。其子紹彭又摸之 他石,潛易古刻,又剔損古刻「湍流帶左右」五字為識。 大觀中,詔向其子嗣昌取龕宣和殿後。靖康之亂,金 人取石鼓及《蘭亭》,敘重氈輦至燕,石鼓在國學,而《蘭 亭》不知所在矣。今存國學者,疑是定州薛師正翻刻 本,或薛紹彭所刻本,雖非古刻,然元人不能也。此石 一云「明初出天師菴土中」,一云「元順帝北還,重氈裹 載,棄之於路,徐中山取置國學。」未詳孰是。

北京國子監版書有《喪禮》一千二百八十二片,《類》十 二片,《類林詩集》六十二片,《西林詩集》三十片,《青雲賦》 五十片,《字苑撮要》一百二十七片,《韻略》四十五片,《珍 珠囊》八十二片,《玉浮屠》十七片,《孟四元賦》一百十三 片。

《淥水亭雜識》:「昔人好取華麗字以名類事之書,如編 珠合璧」、「彫金玉英」、「玉屑、金鑰、金匱、寶海、寶車」、「龍筋鳳 髓」、「麟角天機錦、五色線」、「萬花谷、青囊、錦帶、玉連環、紫 香囊、珊瑚木、金鑾香蕊、碧玉芳林之屬,未能悉數。聞 國學鏤版,向有玉浮圖,不知何書,當亦屬類家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