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孟四元賦。孟名宗獻,字友之,自號虛靜居士。金時 魁於鄉、於縣、於府、於省,故號「四元。」其律賦為學者法。 然《金史》不入文苑之列,惟見於劉京叔《歸潛志》耳。 《憲章錄》:永樂二年三月,命工部建進士題名碑於國 子監,命侍讀學士王達撰記,題名碑有記始此。 永樂十三年,令立石北京國子監。

《博物典彙》:「進士題名碑原在國子監大成門下,正統 間移於太學門外。」

《實錄》:「景泰二年五月,左春坊左諭德管國子司業事 趙琬奏:『進士題名,立石大成門下,俾諸生出入,皆得 瞻仰,誠激勸後學之意。正統間,移於太學門外,風雨 飄淋,易於損壞。乞敕工部造屋覆蓋,以圖經久』。」從之。 《英宗實錄》:「天順七年八月,久雨,壞國子監碑亭,仆進 士題名碑五通。上命有司修碑亭,并豎其碑。」

《明一統志》:「金國子學碑二,在舊燕城南,上刻《春秋禮 記》文,今磨滅不完。」

《太學志》:「廟學建於正統癸亥。至弘治十四年,尚書曾 鑑請修堂宇垣牆并會饌堂,十六年工竣。櫺星門前 舊有小巷,橫溝積穢,乃買劉福、姚浩等地,東西闊七 丈五尺,深入四丈,高築屏牆,上覆以青琉璃瓦,兩旁 築小紅牆,前為欄干以擁護之。」

《周氏法書苑》石鼓文謂之《周宣王獵碣》,共有十鼓,其 文則史籀大篆也。年代斯遠,字多訛闕。舊存岐山石 鼓村,今移置鳳翔府夫子廟。

《東皋雜錄》:「自後漢始作墓碑,故今人所見漢碑,皆東 京文字也。」西漢以前,石刻極少,惟石鼓文與「吉日癸 巳」及秦李斯篆耳。

《宣和書譜》:「史籀書存者石鼓,以其籀之所創,故名之 曰籀書。以其為太史氏而得名,又謂之曰史書。 《集古錄》:石鼓文,初不見稱於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 而韋應物以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韓退之直以 為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 於野,鄭餘慶置於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傅師求 於民」間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磨 滅不可識者過半。予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於此,然 其可疑者三。今世所有漢桓、靈時碑,往往尚在,距今 未及千載,大書深刻而磨滅者十猶八九。此鼓按《太 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實千有 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其可疑者 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頌》同文,而《詩》《書》所傳 之外,三代文章真蹟在者,惟此而已。然自漢以來,博 古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其可疑者二也。隋氏藏書 最多,其志所錄秦始皇刻石,婆羅門外國書皆有而 獨無石鼓。遺近錄遠,不宜如此。其可疑者三也。前世 傳記所載古遠奇怪之事,類多虛誕而難信,況《傳記》 不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而知為文、宣之鼓也?隋唐 古今,書籍粗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之見耶?然 退之「好古不妄」者,予姑取以為信爾。至於字畫,亦非 史籀不能作也。

蔡襄《石鼓文跋》:「觀《石鼓文》,愛其古蹟物象形勢,有遺 思焉。及得原父《鼎器銘》,又知古之篆字,或多或省,或 移之左右上下,惟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秦漢以 來歸一體,故古文所見者止此。」

《山谷集》:石鼓文筆法如珪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 《鐘鼎款識》:「岐陽十鼓,周宣王太史籀所書,歲月深遠, 剝泐殆盡。前人嘗以其可辨者刻之於石,以甲乙第 其次,雖不成文,然典型尚在。」

按岐陽十鼓,乃周宣王內修外攘,明堂受朝,岐邑講 蒐,海宇廓清之日,勒駿功於十鼓,以永鎮於岐周者 也。其曰「我馬既同」,《車攻》之徂東也;其曰「佳魚魴鱮」,吉 日之宴語也。其文高字古,雖龍騰蛟躍,鸞下鳳翥,亦 不能擬其萬一。誠楊修不能妙其語,子雲不能識其 奇者矣。摩挲徙倚之餘,雖字體不知伊誰之筆,作誦 者必當時之吉甫也。《嶧山》之碑,《原廟》之彝,孰有過於 斯焉。

《金石錄》:「歐陽文忠公謂今世所有漢桓、靈時碑,往往 而在,距今未及千載,大書深刻而磨滅者,十有八九。 此鼓自宣王時至今實千有九百餘年,鼓文細而刻 淺,理豈得存?以此為可疑。」余觀秦以前碑刻,如此鼓 及《詛楚文》《泰山》秦篆,皆麄石,如今世以為碓臼者,石 性既堅頑難壞,又不堪他用,故能存至今。漢以後碑 碣石雖精好,然亦易剝缺,又往往為人取作柱礎之 類。葢!古人用意深遠,事事有理,類如此。况此文字畫 奇古,決非周以後所能到。文忠公亦以為非史籀不 能作此論,是也。

《倦游雜錄》:「古之石刻存於今者,惟石鼓也,本露處於 野。司馬池待制知鳳翔日,輦置於府學之門廡下,外 以木櫺護之。其石質堅頑,類今人為碓磑者。古篆刻 缺,可辨者幾希。」

趙彥林《東坡詩注》:石鼓,周宣王時物,在孔子廟。東坡 先生詩云:「憶昔周宣歌鴻鴈,當時籀史變蝌蚪。」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