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鼓之字,葢蝌蚪之變。韓愈有《蝌蚪書後記》云:「李陽冰 之子,服之,授予以其家蝌蚪《孝經》、漢衛宏官書兩部, 合一卷。」且曰:「古書得其依據,葢可讀如是。」則退之宜 識科斗書者,而《石鼓歌》乃云:「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 不類隸與蝌。先生今詩乃能通其六句,則先生為精 於字學矣。歐陽《集古跋尾》蓋謂韋應物以為文王之 鼓,韓退之好古不妄者為可信。然未嘗載其文。至子 由和先生詩,乃云:「形雖不具意可知」,有云「楊柳貫魴 鱮」,先生詩注其文云:「維魴維鯉」,而子由云「魴鱮」,豈各 以所辨之字言之乎?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史冊無載 石鼓之事。宣王之詩,其見於經所作者,有曰《仍叔》,有 曰《尹吉甫》。今石鼓上無名氏,故又云「欲尋年歲無甲 乙,豈有名字記誰某也?」

趙夔《東坡詩注》:「《石鼓》十,其一無文,其九有文,可見者 四百一十七字,可識者二百七十二字。」

《諸道石刻錄》:「《石鼓文》舊在岐陽孔子廟,世傳周宣王 刻石,史籀書。大觀中自鳳翔遷入辟雍,後入保和殿。」 廣川《書跋》:「世傳岐山周篆,昔謂獵碣,以形制考之,鼓 也。三代之制,文德書於彝鼎,武事刻於鉦鼓,征伐之 勳袠於兵鉞,其制度可考,後世不知先王之典禮猶 有存者。鑿山刻石,自是昭一時功蹟。唐世諸儒以石」 鼓為無所据,至謂「田獵之碣葢」,未知古自有制也。歐 陽永叔疑此書不見於古唐,乃得於韓愈、韋應物,以 其文為《雅》《頌》,亦恨不得在《六經》推大著說,使學者肄 業及之。其驚潛動蟄,金繩鐵索,特以其書畫傳爾,顧 未暇掎摭其文,列之部類中,後世得考詳。方唐之時, 其文隱顯,未盡缺落,徵詞索事,或可得之。而愈應物 徒知校獵受朝,宣暢威靈,憺讋夷夏,故愈謂此為宣 王時。應物以其本出岐周,故為《文王鼓》。當時文已不 辨,故論各異出也。嘗攷於書,《田獵》雖歲行之,至於天 子大蒐,徵會諸侯,施大命令,則非常事也。故四王二 公,後世以為絕典。然則宣王蒐於岐山,不得無所書, 或史失之,其在諸侯國當各有記矣,不應遂使後世 無傳,此其可疑也。當漢之時,見號奇字,如甄豐輩定 作史籀書,竇蒙以為宣王《獵碣》而曰「我車既攻,我馬 既同」,張懷瓘以此本《車攻詩》,因考合前說,且曰:「諷畋 獵之所作也」,愈應物。其書藉之,則有據矣。然為諷為 美,其知不得全於文義見也。《傳》曰:「成有岐陽之蒐」,杜 預謂「還歸自奄,乃大蒐於岐陽」,然則此當岐周,則成 王時矣。方楚合諸侯求大蒐禮者,不知宣王嘗狩於 岐山以合諸侯,況《小雅》所美,其地本東都,又選車徒, 無大號令,則不得為盛節。古者《詩》《書》不嫌同文,其据 以此,便謂宣王,未可信也。《呂氏紀》曰:「蒼頡造大篆」,後 世知有科斗書,則謂篆為籀。漢制八書,有大篆,又有 籀書。張懷瓘以《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為 篆,而籀文葢其以名自著,宣王世所作也。如此論者, 是大篆又與籀異,則不得以定為史籀所書。叔向曰: 「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當時以為 重禮,故後世不得泯沒。宣王蒐岐陽,世遂無聞哉!方 成康與穆賦頌鐘鼎之銘」,皆蕃吾之跡。然則岐陽惟 成王大會諸侯,則此為番吾可知。《書》言「成湯狩於亳」, 故後世有亳亭。宣王狩於敖,其在《地記》則著敖亭《詩》 曰「選徒於敖」,其事可以考矣。《周書》記年,於蒐狩之大 皆書,則合諸侯而朌大命,亦一見於成王,此其可信 也。昔人嘗怪自漢以往,好奇者不道此書迺不得秦 文若者,猶得人人錄藏之。當漢號史書,以刻畫奇崛, 蓋亦不得盡其文,則其不見道固宜。獨怪愈於唐中 世得之,乃謂勒勳以告萬世,又恨聖人於詩不得見 之。石鼓之譌,自杜甫尚嘆,不知愈何以知其意?謂編 詩有遺也。或曰:此成王時詩,則頌聲所存,聖人不應 去之。果有,豈不知耶?曰:「轡之柔矣」,「作洛《皇門》」,此「周公 作也。《詩》《書》不得盡見,將一時所訓,非理亂所繫,不足 施後世者不得著也?其因後代亡之,亦未可知也。」曰: 「子信為成王頌,何前世未有考者,則其說使人盡得 信乎?」曰:「蒐於岐陽,《書》傳再見,而《車攻》之獵,《詩》以為敖, 此可謂無所據乎?此余攷於古而知之,世亦安得異 我說者?知考古而索其事,自當」有所得爾。不待此以 傳也。

《能改齋漫錄》:周宣王石鼓,歐陽文忠公以為有可疑 者三,惟唐以來,韋應物、韓退之嘗盛稱贊。予謂不特 二公,老杜固嘗有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陳倉石鼓文 已訛」,況蘇勗《載記》亦言:石鼓文謂之獵碣,共十鼓,其 文則史籀大篆。則知石鼓稱為周宣王所創者,在昔 不止三公也。

「《資古紹志》錄歐陽集古所錄,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 有三,磨滅不可識者過半。今資古所錄,其文可見者 四百七十有四,磨滅不可識者十二三。葢予先世所 藏本,猶在《集古》之前也。國朝崇寧中,蔡京作辟雍,取 十鼓置講堂後。予嘗見之,辟雍廢,徙置禁中,而岐下 有摹本,殊失古意。并錄之,以見三代書蹤,非後世摹」 寫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