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記: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杜預《春秋註》曰:「山戎,北狄。」 《通鑑註》曰:「自漢北平、無終、白狼以北,皆大山重谷,諸戎居之,春秋謂之山戎。」 郭造卿曰:「山戎、北戎是二種。山戎種一為無終,齊伐之,晉滅之。」 北戎種二,東為離支,齊所滅,西為代、晉所滅,自燕東北為遼西,遼東以外,無非北戎地,西北為上谷,以外無非《山戎》地。而北戎為尢大,故必平山戎而同許男以伐之。

令支 ,《國語》,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史記、齊世家》作離支」,《周書王會》作「不令支」,皆令支之轉也。二漢遼西郡俱有令支,獨《晉書地理志》無之,而於其末曰:「慕容熙以幽州刺史段氏都令支。」石虎伐段遼,入令支。以李農為營州牧,鎮令支。命段蘭帥所從鮮卑屯令支。燕餘岩據令支。慕容農克令支、蘭和屯令支。李朗留其子養守令支。李旱克令支,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宿沓干拔令支,慕容拔攻克令支。其地在燕之西陲,故為重鎮。入魏太平真君七年,乃併於陽樂矣。《水經注》:濡水東南逕令支縣故城。舊《志》:令支城在遷安東,葢亦近之。卑耳山 ,《國語》言:「齊桓公懸車束馬,踰太行,與辟耳之谿枸夏。」韋昭註曰:「太行,辟耳山名。枸夏,辟耳之谿也。」《史記·齊世家》:「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正義》曰:「卑音壁。」《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案《國語》《史記》皆云西伐,而《管子》則云征孤竹。或曰燕北一帶之山,皆名太行,故舊志載之孤竹之境。又案《水經注》: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桓公北伐山戎,過孤竹,西征,束「馬懸車,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則卑耳在上谷之沮陽。二說不同,今姑仍舊志入之「《山川條》下。《上谷沮陽》在今延慶州境。

長城 長城始於燕時,歷代築之非一。《史記》:「燕築長城,自遼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秦始皇帝使蒙恬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 正義引《括地志》:「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東入遼水。齊顯祖天保六年,發民一百八十萬築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恆州九百餘里。七年,自西河總秦戍築」 長城,東至於海。後主天統元年,自庫堆戍東距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斬山築城,置立戍邏五十餘所。周宣帝大象元年,發山東諸民,修長城,立亭障,西自鴈門,東至碣石。隋文帝開皇六年二月,發丁男十一萬,修築長城。七年二月,發丁男十萬餘修築長城。長城之見於史者如此。今人言長城,必曰秦時築。考之《晉太康地理志》,長城起樂浪之碣石山。《魏書。長孫陳傳》,「為羽林郎,征和龍賊自西門出,將犯外圍,陳擊退之,追至長城下。」 是長城在龍城之外。而《通典》亦言:「薊州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 然則今山海關之長城,乃徐魏公所修之城,非古之長城也。《一統志》:「秦長城在府北七十里。」 誤。

扶蘇泉 《遼史·地理志》:「灤州有扶蘇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蘇北築長城,嘗駐此。」 郭造卿疑以為狐蘇之誤。漢遼西郡有狐蘇縣。

右北平郡 漢右北平郡。治平岡,後漢治土垠。《水經注·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 薊城,今

京師也。《括地志》:「漁陽郡東南七十里有右北平城。」

案:當在今薊州玉田界,此後漢之右北平也。若平岡則在盧龍塞之東北三四百里,此前漢之右北平,而李廣之所守也。《舊志》云:「今府城南有李將軍射虎石」 ,固謬。《水經註》言此石在玉田、無終之間,是亦以後漢之右北平為李廣所治,與東越青陘之說自相矛盾。著書之難如此,又何怪乎後之傳譌者耶?平剛縣 ,《三國志田疇傳》:「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魏太祖紀》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 《水經註》:「盧龍東越青陘,至凡城,二百許里。自凡城東北出,趨平罡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黃龍則五百里。」 是平剛在盧龍之東北四百里矣。《晉書。成帝紀》:「咸康四年二月,石虎帥眾七萬擊段遼於遼西,遼奔於平剛。」 慕容皝《載記》:「遣揚威將軍淑虞攻烏丸悉羅俟於平堈。」 其字本作剛,一作岡,又作崗,亦作堈,又作罡。

石城縣 ,漢右北平郡之縣十六,其三曰石城,後漢無之,蓋光武所併省也。至燕分置石城郡。考之《通鑑》及《晉載記》,得二事:慕容寶宿廣都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