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新樂縣城池 ,「唐至德初,郭子儀、李光弼戰於九門鄉民屯,結築以避兵。明景泰元年知縣崔獻,天順八年知縣韓文,相繼修築。周圍三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弘治年間知縣楊濬,萬曆年間知縣呂克恭、趙璿,崇禎九年知縣劉淐,先後修葺。」

曲陽縣城池 ,唐至德間始建。明景泰元年,知縣田興因舊址增修。周圍五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廣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正統年間知縣王賓、嘉靖年間知縣周寅、楊早,隆慶年間知縣陳可大,萬曆年間知縣鮑獻書、許東周,崇禎年間知縣楊音先後重葺。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葛綏,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師

峻相繼修葺

行唐縣城池 ,「唐至德間始建。明景泰元年,知縣王哲重修。周圍五里七十五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崇禎十一年,知縣陳其誠修葺。」

冀州城池 :「漢冀城,周圍一十二里。宋建隆初增修,加至二十四里。明成化、弘治、正德間,相繼修廢不一。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張景達依舊址修築,周圍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崇禎年間,知州李弘禎修甕城,敵臺、垛口俱用甎。」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州陳嘉會。康熙三年知州楊遇。

春五年,知州李顯忠相繼重修。

南宮縣城池 「舊在縣西三里,明正統十四年建。成化十四年,衡漳汎溢,官民廨舍盡沒。知府余瓚、知縣李麟議遷今地。隆慶間,知縣胡嘉謨增築。周圍八里,高三丈七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胡景銓重加修葺。

新河縣城池 舊在縣西三十里。元至正間,大水壞城,知縣王元移建於此。周圍四里,高一丈,廣如之,池深一丈,闊如之。明景泰元年,縣丞冉通、成化三年知縣蕭智、正德六年,通判李志學先後重修。

棗強縣城池 :縣自秦漢迄宋,當黃河之衝。金天會四年,河溢城圯,乃議遷於縣西三十里到馬村,即今治。明成化六年,典史于晟因舊址重修。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珉「增築,周圍四里,高丈三尺,廣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崇禎年間,知縣王士英、沈戩穀相繼修葺。」

順治十七年,知縣何《之圖》補葺。

武邑縣城池 ,始建無考,歲久傾圯。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贇循舊址重築。成化年間,知縣楊琇、馬昭相繼修葺。弘治十四年,滹沱河漲,城復壞。正德元年,知縣成文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魏廷「增築。周圍四里,高三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如之。」 萬曆十七年,知縣王學易重修。

晉州城池 ,元季知州葛天民始建。明景泰三年,知州靳祺增修。周圍四里,高二丈三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一尺,闊二丈,門四:東曰「迎旭」 ,西曰「仰恆」 ,南曰「鎮滹」 ,北曰「拱極。」 弘治八年,知州孫𤣱、正德年間知州王用賢、張士隆相繼重修。安平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正德六年,知縣王翊重修,周圍五里,高二丈八尺,廣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嘉靖中,知縣藺澤、郭學書、沈同人相繼重修。

饒陽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成化五年,知縣張幹重修。崇禎十年,知縣唐順徵改建磚城。周圍四里餘,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劉世祚重修。

武強縣城池 ,「周顯德二年,冀州刺史張暉始建。明成化十八年,知縣吳鳳鳴增築,周圍四里一百五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池深八尺,闊一丈。」 正德間,知縣韓宥、宋銳、張相、張籍、馬充、姚潓、胡慥、錢博學相繼修葺。崇禎年間,知縣傅蒙休易以磚垛。

皇清知縣李道光重修。

趙州城池 ,始建無考。明成化四年,知州潘洪因舊修葺,周圍一十三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闊十丈,門四,門樓四座。弘治七年,知州張清於西、南兩門外,各建石門二座。

柏鄉縣「城池 ,隋開皇中始建。明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李承節重修,易堞以甎,周圍五里三十步,高三」 丈,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隆慶三年,知縣劉儲築臺三十二座。崇禎七年,知縣丁茂桂增築磚臺十六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