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耿家圈》中悉樂土,東接古河,南窺龍潭,北望鳳臺,西多沃壤,亦一邑之名區也。

景州

《護城岡 》一名「玉環隄。」

竇氏青山 :在州治西四十里。

衛河 在州治東十八里安陵鎮。源出衛輝,流經故城吳橋,下至東光及青縣入海。元時通漕運,明時因之。今亦因之,為萬世之利。亦曰「御河。」 張甲河 在州城西七十里。

青草河 :在州城西十里。

李家河

漳河

樊家河 俱在州城東北,導水入窪之路。「連窩 」 在州城東北連窩鎮。

千頃窪 在州城東北四十里,每遇河水漲決,景尤被害。明正統間,知州劉深自城北隄外開渠,導入此窪,賴免水患。

蒲窪 在州城西七里

袁家窪 在州城西南三十五里。

白草窪 在州城西十里。

蝗蟲窪 ,在州城南五里。

惠民渠 即「前導水入千頃窪」 者,淤塞年久,每秋水河決,渰沒殆盡。嘉靖癸丑,知州胡擇訪故渠,濬之未成,遷去。乙卯,知州馬進階復自南隄外而西而北,引入故道,經李家等河,迤邐二十餘里。由是水勢得洩,民德之,故名。

吳橋縣:無《山》。

「鉤盤河 」 ,即「黃河」 故道也,在縣城南。

衛河 源出衛輝府輝縣之蘇門山,下安陽,經臨清、德州,至縣城西二十里桑園鎮,由連窩鎮入東光界,至青縣豹家莊,會滹沱河,至天津衛直沽入易水,東入海。漕運要路,歲有防漕護運官兵。

夾河 在縣城東北十五里。二水中分,雙虹並駕,河流激湍處。

沙浪口 在縣城西二里許。是大河分流處。經吳家廟、王家橋、馬家庵、于家集北,入東光界。龍灣 在縣城東二十里。淺深斷續流衍,東匯寧津縣界谷家河。舊《志》所謂「龍潭夜月」 是也。今據俗傳,有龍灣者三:一在溝店鋪南、孫家莊後。一在溝店鋪北,王士良莊東;一在城東南二十里果園。未詳孰是。

梅家窪 在縣城東北三十里。

白草窪 在縣城西南三十里。

曹家窪 在縣城西十里。

千頃窪 ,在縣城西北五十里,衛河之西,繫景州眾水下流。每遇秋潦,汪洋無際,《千頃》信非虛也。

東光縣

三山 在儒學之後。明弘治中,邑令游公璋以胡蘇臺在儒學之前,巍然特起,亦於儒學之後築土為山,與之相峙。其山連絡如箕,因名「三山。」 天胎山 在縣城南十里,臨靳河,又名「天臺」 ,今漸卑平。

魯陽山 ,載樊深《舊府志》註曰:唐李頎《東光詩》有「舉頭遙望魯陽山,木葉紛紛向人落」 之句。今無考。

青山 在縣城西北三十里,即古觀津地。漢文帝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即位,立后為太后,遣使更填所墜而葬,起大墳,號曰「竇氏青山」 ,高數丈,週迥四五里。又《廣平古蹟》亦載,觀津於清河,為竇太后故里云。

「土山 」 在青山之西十五里。

衛河 又名「御河」 ,為今漕運要津,在縣西三里許,源出衛輝,故名。經故城吳橋,有大龍灣、小龍灣,瀠洄環帶,由縣治西而北,下至滄州、青縣、靜海、天津衛東入海。

靳河 在縣城南二十里。自安陵流經縣境,入浮河。唐開元中開,今涸。

漳河 在縣城西。自恩州舊漳南縣流入,今涸。馬頰河 《禹貢》九河之一,在縣界,後呼為篤馬河。唐貞觀元年開,又名新河,今涸。

胡蘇河 ,亦《禹貢》九河之一,在縣東三里許。《漢志》云:「以其水散若胡髮,故名。」 又見《爾雅》。又《禹貢》許商注云:「胡蘇河在東光。」

故城縣

歡喜嶺 在縣城西三里許。相傳雲中楊叔敬以事客故城數年,其子溫自籍來省,邂逅嶺傍,不勝喜躍,因以名之。

衛河 一名「漳河」 ,又名「御河」 ,即古屯氏河。源出衛輝府輝縣之蘇門太行山下流經縣南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