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疾苦,以請命於上,亦吾輩責也。今上之人,不待片言,

先自「軫恤,廑思善後之策,欲使吾父老子弟長無凍 餒,吾輩有不感激踴躍,相率首應者,非夫耳。諸君必 不爾也。乃若環邑居民,雖稱不腴,然其間有力者,不 嘗有結社攢錢,隨會講經,為奸人籠取乎?不嘗有修 寺建塔,鑄佛塑神,望南海,走東岱,跋涉道途,足重繭 不惜乎?不嘗有齋僧飯道,建醮設壇,為遊食,供糗糒, 而自謂修因果,積福田乎?」夫此數者,皆無益之事,而 奸人誑惑之,輒竭蹶恐後。積穀備賑,本有益之事,而 上之人惓惓焉,乃沬趄不前。此何以說也?夫神明正 直,非可私媚,所福佑必是好人,既好人,必行好事。行 好事,無大於濟人利物,「濟人利物,無過於凶年饑歲。 與人盂飯,可當斗粟;舉我一念,可活一人。故欲積陰 德行好事者,惟此時最得力,亦惟此時最省事。神明 降鑒,惟此時最分明,亦惟此時最錫福。」諸君子欲修 今生與來世,為身家,為子孫,無以逾此者,何故不為? 而乃營營焉,役役焉,求之於茫昧窈冥之中,不見有 分毫報應之益也。吾又為諸君大惑之。夫公輸若浩 繁,而社輸多寡隨意,公輸有程,督有稽,覈有罪繫而 社輸緩急有便,賠累無虞。且自積自備,雖為人亦為 己也。惟願士大夫與居民有力者,謹承上之教令,而 道揚其波澤,以贊成盛舉,無忽。

南和縣重修廟學記      王華

順德、南和重修廟學成,鄉貢士高堅走京師,請於予 曰:「邑治東南相距百步許舊有廟學,肇建於洪武九 年,再葺於永樂十年,歷歲滋久,風雨震凌,日就傾圮。 每大昕鼓徵,春秋釋奠,師生幾無以為庇依而共祀 事。其間名能有司者,惟急於催科,敏於聽斷,以苟免 大官之督責,則訑訑然以為己之能事畢矣。其視廟」 學之興替,若長物然。臨海陳侯世良以名進士來知 是邑,視篆之三日,謁廟視學,顧瞻靡寧,慨然以修舉 廢墜為己責。值歲祲民病,未即鳩工。越明年,歲豐民 樂,侯乃鳩工聚財,首建大成殿五間,崇三丈五尺,而 廣倍之,深三分其廣之數而殺其一。殿之前為戟門 若干間,櫺星門若干間,殿之傍翼以「兩廡,共若干間, 殿之後構明倫堂若干間,堂之左右翼以兩齋,各若 干間。其後為饌堂,為神廚,為神庫,為習射之圃,為棲 士之廬」,以間計者,共若干。撤故鼎新,舉合程式,塑宣 聖及四配、十哲之像,與凡簠簋籩豆罍爵之器,几案 帷幔之屬,無不畢具。經始於丙辰之春,訖工於丁巳 之秋。高明宏壯,聳觀遐邇。蓋自邑有廟學以來,未之 有也。侯之作新學校如此。他如每鄉設立社學,為之 擇賢師以教民子弟。引戶計丁課之,植桑棗以供衣 食,築隄防於小戶村以捍橫流,而民免漂溺之災;開 河渠餘三十里以備旱澇,而田賴灌溉之利。增浚城 隍,創建樓櫓,而保障有具。預備倉糧數盈巨萬,而凶 荒有備;嚴於巡邏而盜賊屏跡,勤於撫綏而流逋復 業。減馬場無名之賦,均九等徭役之法,侯之惠利吾 民又如此。夫世之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者,往往立奇 事,釣奇名,動輒自附於龔、黃、卓魯,而居之不疑。侯之 牧吾南和,真如古循吏。而其教養之跡,又皆鑿鑿可 徵。侯則自視歉然,若無能者。然而吾民之戴之,誠有 不釋然者。用敢徵文以記其本末,以垂諸方來。嗟夫! 昔孟子論王道之成,不過教與養二端而已。自井田 廢而民無所養,學校廢而民不知教。自漢以來,王者 之跡熄澤竭,能修養民之政者,千百人中不一、二見, 而況於教乎?若侯於南和,可謂能盡教養之道而無 愧於民之父母者矣。侯故方伯士賢公之從子,方伯 於時為名臣,侯少從公業,《三禮》,得於家庭耳目之所 漸濡者,甚久而習,其臨民而有父母之心,能盡教養 之道,固其家法然也。兼之縣丞羅本宗、典史盧英、教 諭趙傅、訓導郝輔、程匡,亦皆能心侯之心,同寅協恭, 以成厥美,咸可書也。故因堅之請,為書以授之。

河間府志序         張璧

郜君相之守河間也,敷政境內,百度聿新。慨《郡志》之 廢缺,乃託諸司諫樊君深爰修次焉。志成,復託司諫 韓君威問序於璧。璧觀之書凡二十八卷,蕞彙放逸, 法象人文。美哉淵乎!其言也,亦時有所異發云。夫天 官錯跱,各有逌屬,而幽州故占尾箕,戰國之紛紜,諸 侯率不保定其域土,朝夕易主,至不可詰也。今曰「當 屬趙,兼占大梁,是又嘗屬齊,故復以娵訾占乎?《志》稱 曰:地故顓頊之國,而《九域寰宇》并《圖經》等,浚儀乃有 高陽城、孤棘、商丘,又皆以為顓頊之墟。顓頊者,高陽 氏也。今摽其地曰顓頊,豈非取一高水名高陽乎?義 莫之惑矣。其書頗稱唐、晉、邢地。按《詩、唐譜》所箋疏,唐 乃在太原,晉陽實堯墟也。地有晉水,成王封叔虞焉, 而子燮因以晉號。今河間以東陽稱,亦必同一晉哉? 邢治龍岡,本秦信都,莽襄國,葢梁所謂保義者,而勢 縈紆,昔與河間接。《山海經》:『炎帝生鉅封』。」《人物表》:「鉅封, 蓋黃帝師而已,不明為何所人。許繇者,諸侯也,見重 於堯耳。」斯則係之河間,是必有足徵者,相參驗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