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事。《鼓動則泉流,聲絕則水竭》。

羅雲山 縣西四十里。巖嶮巍峨,峰巒重疊,北接汾西,南連洪洞,西抵蒲縣。其山嘗有雲氣,不時舒布于上,故名「羅雲。」 舊有七佛峽寺,即雲崖也。寺後有小泉,味甚甘美,居人用之不窮。明珠山 、羅雲山東北近石明里,上有清真菴。山之西南溝中有龍泉寺。

五女原 縣北十五里。漫衍廣博,為邑北屏第一。河 以山溪眾水所宗,故名。源出七佛峽,流經蒲城城西,至大寧縣界入黃河。

霍泉 源出霍山之南。見水利。

汾河 縣西,臨河,居民多引灌田,見水利。馬跑泉 。廣勝寺北范霍峪。按《通志》:「山頂上有一大石,上有馬蹄跡及人面半邊之跡,俗傳以為二郎神聽水面貼于石,遂有此跡及馬蹄云。」 南小澗 ,縣南五里許,出霍山谷中故屯,南有廟,有禱輒應,邑人呼為「小澗龍王。」 西入汾河。南大澗 縣南二十里上紀落鎮南,出霍山青條谷中,上有大石橋,西入汾河。

舞羊澗 縣北十里石明里。南山上有一小泉,時遇雨水,遂成大河,東入汾河。

轟轟澗 縣西十里石明里北。水聲如雷,故名。源出汾西,流至本縣境,東入汾河。

太平縣

姑射山 縣西十五里。見《臨汾縣》。

九原山 ,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大夫多葬其處。「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 ,即此。

汾陽山 縣南十里汾水之陽,故名。東西亙峙,為邑之南屏。

巴山 縣東二十五里,有蘆葦懸生崖半,蔓延數尺,歷冬不凋,望之如藤蘿狀。

汾河 縣東二十五里。由北而南,西入絳州界。龍谷水 ,縣南三十五里南柴村,流經絳州東北十八里龍谷村,溉田入汾。《左傳》云:「龍見絳郊。」 即此地。

源泉 縣北。源出景毛村,又潛流地中,至西郭村,復東出。

岳陽縣

霍山 縣西北九十里。見《趙城》。

鳳凰山 縣西北七十里,其形宛若鳴鳳昂霄,兩翅矯然。

尖陽山 縣西北七十里。崇岡峭壁,旭日先照,故名。

雪白山 縣北四十里。上多白石,遠望之如雪。三稜山 縣北五十里。三峰並峙,觚稜峻厲。鰲頭山 縣北五十里。巉岩峻厲,形若鰲頭。蓮花山 縣北七十里。七峰連峙,霍山之支也。按《通志》,俱似蓮花蕊。

黨家山 縣北九十里。霍山之支也。

尹家山 縣東六十里

屏風山 縣東四里,太行餘支,有虎踞龍蟠之勢,一名「掛榜山。」

刁黃嶺 縣東一百五十里。

安吉嶺 縣東北五十里,澗水發源。

草峪嶺 縣東南七十里,路通潞安府。

龍頭崖 縣北七十里

滴水崖 縣北七十里

香爐崖 縣北六十里

饁餉崖 縣北六十里

滲水,崖 縣北六十里。大水湧流至此,忽然滲乾。相傳神人以杖卓山,水遂透山而過。至今趙城縣廣勝寺下有水湧出,即此水也。

仙洞崖 縣北五十里,洞深不可測。

盛佛崖 縣北五十里

鐘樓崖 縣北四十里

洪門嶺 縣東八十里

東鄔嶺 縣東南一百里。

沁河 縣東北九十里。一出沁源縣西北綿山,一出沁源縣東北馬圈溝,合流縣境內百餘里,東南入黃河。

藺河 縣北八十里。源出寶豐里,經流唐城、上縣等處,東南流入沁河。

赤壁水 縣北六十里。源出趙城縣霍山赤馬交,西南流二十里,至漏崖,潛入地中,過南三十里復出,合澗水。見《一統志》。

大澗水 ,有二:一出縣北安吉嶺,一出縣西北堆金里,俱西南流,經洪洞縣入于汾。

神水 縣北五十里,池水常滿數百,人飲之不涸,即經千日不取,亦不滿。

八十里川 ,縣東一百六十里,湧出,長子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