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厚泉 在縣北二里。周圍二丈,源出莫測。旱不涸,澇不溢。大旱淘泥沙,禱雨即應。

神惠泉 在縣東北四里郭莊村泰山行祠右。其孔圍圓四寸,深二丈餘,土堅如甃石,泉源莫測。有疾禱水飲之即愈。

金龍池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康莊村。水光清澈,狀如金龍,故名。

襄垣縣

韓王山 ,在縣北十五里。舊有韓王廟,孤松聳拔,儼然獨立。《大夫》

鹿臺山 ,在縣南二十里。舊有文王廟。

五陰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相傳周公至此,陰霧五日。又云「魏孝文至此,陰暗五日。」

五巑山 ,在縣西五十里。

獅山 在縣西四十里。有石宛如獅形。

紫巖山 在縣西五十里,以色名,亦曰「寶峰寺。」 仙堂山 在縣北五十里。昔有仙真修煉,今有梵宇,泉自佛殿湧出,環遶左右。

五陽山 在縣南十里。五峰高聳,日出先照錯。上洪山 ,在縣北三十三里。山峰叢雜,呼名不一,故名。

龍洞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其洞深百里餘,入遼州境。

百穀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亦以「神農嘗穀」 而名。

趙王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趙王廟,近邯鄲村。俗傳趙襄子寓此。又謂「後趙石勒屯兵於此。」 今有遺跡,因名。

黃巖山 ,在縣東三十二里。石色盡黃,山谷深邃,人跡罕至。

桃林山 在縣西十里。舊因桃木叢茂,故名。南峰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寺有樓,足以眺遠。九仙峰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以為九仙修真之所。

「筆頭峰 」 :在九仙峰之西,其形若筆頭,不產他物,獨筆菜生焉。

琉璃巖 在縣東北五十里,仙堂山巖之西。五色秀麗,宛若琉璃,有石如人。又有石九圈如車輞,環水其中,旱澇不涸不溢。前有空地生石子若藥丸,去則復生。

仙洞 按《玉海》:「唐元宗別駕潞州時,襄垣北有仙洞,忽開數十里。」

甘羅水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甘泉湧出,水聲泠泠,東流入漳水。

雍子水 在縣南四十里雍子村,東流入漳水。下谷水 在縣西十五里李谷村,東流入漳水。臨水 ,一名「小漳水」 ,源出榆社縣之八賦嶺,經武鄉入縣界,東北三十五里與漳水合。

西漳水 ,俗名「付璧河」 ,發自沁州之滑山、伏牛山,二源異出,至州合流,南入褫亭,折而東與漳水合,則濁漳。在境有三,其源有四。唐元宗別駕潞州時,巡縣至襄垣,漳河有黑鯉躍出。

涅水 源出武鄉之護甲山,東流入縣界,與小漳水合。

史水 ,源出三史村,在縣西北六十里,東流入小漳水。

銅鞮水 ,《水經注》:「出石磴山。」

二仙港 在縣北十里。其地有二仙女廟。白水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石崖中數孔水出,甚甘美清冽,流入漳河。

暖泉 在縣西十五里。水溫,人多愛而浴焉。石泉 在縣西四十里,石中出水,清冽甘美。義井 在縣東南二十里。其地石厚水少,獨此一井。相傳曾值天旱,水不能周,人相讓而飲。鹿哭泉 在縣東五里。相傳昔人生子,左臂一目,怪而棄之,鹿乳焉,子遇人收去,鹿失子,滴淚成泉,因名。

潞城縣

鳳凰山 ,一名「天冢岡」 ,在縣西北五里。相傳神農時有鳳凰棲止。

伏牛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唐元宗別駕時,黃龍兩見於此。

大禹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上有禹廟。

三垂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三阜漸低,如旌節狀,為郡城之纏護。

葛井山 在縣東二十里。相傳葛仙修真之所。巔有泉,甚甘冽。

馬鞍山 以形名,在縣西北五十里。

風洞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石穴,能生風。微子嶺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三仁廟,下有微子村,其食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