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介山亦名「橫嶺」 ,又名「介美山。」 以形勢綿亙,林木叢鬱,故名。

狐岐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中有狐洞,可通十里。

蠶簇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瓦甕村,以形似取名。

天峻神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骨垛村。壁立萬仞,其峰最高。頂有浮圖,雲霧旋繞,即時雨澍。邑人視為雨驗,歲久不然。知縣史記事,築峰於上,高三丈五尺,蓋為文風之助云。

抱腹巖 在縣南四十里綿山之腰。一名靈官仙窟。路險崖峻,殊難攀躋。俗傳隋唐間有異僧自并來入山修行,至絕險處,忽有二兔二鹿前導,僧隨之而渡,遂化身於巖中。唐太宗封為空王古佛。後人建寺,名曰「雲峰。」 於渡疊作兩橋,一曰鹿橋,一曰兔橋。巖之右有鐵索嶺,嶺上有五龍纏對峙,有說法臺。由巖而前有朝陽洞、一斗泉、小須彌、白雲洞。中岩有峰房泉,小竅百餘,俗呼「佛乳。」 山頂有竹林寺、鐵瓦寺、銀空窟、摩斯嶺。銀空、《摩斯》皆古佛弟子名,化身於此。山前有塔巖頭、元帝廟外有龍巖會、李姑巖,俗傳太宗妹修行於此,故名。山北有山神廟、觀音閣。近平麓有下馬泉、圪堆頭、光嚴寺。前後約計九里一十八灣。有二十四諸天小廟,各處羅列,為介勝地。東谼谷 ,在縣東南四十里山上四面如圍,中有石巖嵌空,高數仞,周廣三里,星日朗照,雨雪不侵。巖頂有懸泉倒流巖中,若瀑布然。內有聖母祠三間,相傳即之「推妹」 云。

雀鼠谷 在縣西南二十里。唐元宗開元中,北巡并州,嘗經於此。搤水編梁,累石就路,上載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魯班橋。」

沂陽谷 ,在縣西四十里。有水出谷中,曰「沂陽水。」

獅鼻巖 在縣東南四十里,名以形似天氣清明,霞光時見。

西谼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

汾河 ,其源出自靜樂靜縣管涔山,經流本縣二十里橋頭村迤西義棠鎮,西南入雀鼠谷,至榮河縣入於河。秋夏泛溢,歷年為民害。明萬曆三十「四年,自鹽場至洪相村,兩岸築堤二十餘里,水就地中行,而民不病淹沒之苦。」

白牛泓 在縣南五十里。有泓三,周圍五百餘步,深濬莫測。每遇山水泛漲,所漂巨石大木,經泓浮過不沉。每遇亢旱,遣官祈禱,雷即轟然有聲,行不數里,雲雨隨至。相傳山中有一白牛,農家收養。一日,牛忽言曰:「吾乃泓中白龍神也,久居於斯,今被黑龍所占。約明日與戰,見有黑氣,即放火砲相助。倘得勝,逐黑龍去,吾久居於此,日後遇亢旱,求禱無有不應。」 次日眾至,泓,果水波沸騰,黑氣磅礡。眾如其言,黑氣沖天而去。後遂相傳為禱雨之處,因名白牛泓。俱山陵路險,直上三十里,後先禱者屢應。

拔戳泉 在縣東十二里叚屯村。唐尉遲恭與單雄信戰,雄信敗北,棄戳插地,軍士拔之不能起,恭以左手持鞭,右手拔戳,戳出土起,泉因湧出,故名。

三道河 在縣東北五里。平地湧泉,分流三泒,因以名焉。經下站村北入於汾。

井成泉 在縣西北七里大宋曲張家井。萬曆三十四年春,忽然湧水流出,可溉田數畝。連山水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水出連山,其源甚微。」

硌石澗 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綿上箭桿嶺,下流入汾水,久涸。

鸑鷟泉 ,即狐岐山源泉,世傳勝水,故老以為當日泉湧,有鸑鷟鳥鳴,故名。《山海經》云:「狐岐之山,勝水出焉。」 即此。

黑龍池 ,在縣南四十里谼谷河中,水色黑,相傳古有黑龍化池中。

龍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平地湧出,北流入汾水。相傳嘗有龍見,故多。

蒲地泉 :在縣東二十里。

悶津泉 ,在縣東三十五里。

小橋泊 ,在縣東十八里,西入汾河。

鄔城縣 在縣東北三十二里北辛武村。《呂氏春秋》謂之大理,又名曰溫洟之澤,《爾雅文獻通考》所稱「并州藪曰昭餘祁」 是也。俗謂之鄔城泊。謝谷泉 ,在縣西南十里,源出谷中,流出石洞水 在縣東二十里,平地湧出。

石樓縣

石樓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水經》云:「蒲水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