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官堂於菴居之東,廊廡門牆,咸與是稱。大定中,詔天 下老佛之居未列通籍者,聽納貲請名。閻之子寧以 是應詔,遂賜額為「太清觀。」土豪武授、李輔輩入金縣, 吏度師古、師中為道士。師中施縣東之田三百畝,充 常住以贍給之。且遠走京師,訪余而言曰:「吾邑環處 山谷,頗有林泉之勝,琴高生真宇在焉,將有隱君子 振仙風於千載之下。然念初學者山居僻陋,未嘗見 書,而於奧義無從悟入。今欲置《六經》諸子道家之書, 以遺後之人,使藏而讀之,庶幾有所發明,而為入道 之漸。子以為何如?」予聞而嘆曰:「善哉!君之用心。所謂 三教融通而無滯者,是可嘉也。」因為之記,并錄其言, 俾歸而刻諸石。倘異時有得道如琴高生者,知自我 公發之。

《復立武鄉縣記》
元·李義

武鄉之為縣,尚矣。本漢涅城地,至晉亂置焉。石趙之 興,分上黨、涅沾二縣,更置武鄉郡,於古榆社縣屬焉。 後魏太和十五年,自古涅城徙武鄉於南亭川,即今 治所也。隋開皇初,郡廢,縣置如故,仍析置榆社縣,屬 韓州。唐貞觀中,韓州廢,縣屬潞州。宋太平興國二年, 制屬威勝軍,今屬沁州是也。南連襄垣而馳潞澤,北 接榆社而走冀寧,西鄰鞮而達晉寧,東抵遼山而 通平定。雖云山邑,實居要衝。然而歷代沿革不同,廢 置有自。皇元龍興,兵甲甫定,人民蕩析。至元三年丙 寅,敕「諸縣邑編戶不滿千數者省併之」,所以裁減紓 民力也。時本縣纔七百,例罷併治於鞮。厥後以彼 疆此界,催科有輕重之偏;以遠里致期,輸送有稽違 之責。官立嚴程,民疲奔命。昇平漸久,戶口日增,武鄉 舊民,咸思復立為便。至元三十年癸巳,前沁州吏長 李浩、縣吏石贇等建言:「今縣戶已及千餘,可告復立。」 遂詢謀於耆老人等,同心相應,入官陳狀,至於再四, 官核其實,然後準告。元貞二年丙申,奏「奉旨敕復立」, 即鑄章印,置官吏,修廨宇,設市肆,縣事煥然一新,官 民交賀,咸得其所。縣境廣袤東西二百四十餘里,南 北五十里,四鄉二十六社,軍民一千餘戶。於戲!是邑 也,民既庶矣,戶既增矣,治既復矣。上以見國家深仁 厚德、涵養元元覆育之恩;次以見郡邑循良、安集流 亡、承宣撫摩、司牧之功;下以見邑人好謀能成、見義 勇為之心。邑人嘉尚其事,用示將來,乃徵文為記。愚 思是邑之小,自併至復僅三十年,戶猶增倍;推之四 海之廣、兆民之眾,太平今且百年矣;則天下戶口之 增,又不知幾千萬億也。按《春秋》之法,興滅繼絕者褒 之,建事立功者賞之。蓋勉善勸能,古今之公論。余竊 其義,於是為記。

《重修爛柯山王仙翁祠碑記》
明·李堯德

武鄉縣西四十里,有山曰「爛柯山」,山巔有王仙翁祠。 相傳仙翁諱質,本縣三交里人,晉時常入山樵採,獲 遇真仙,尋亦仙去。後人因即其地構祠,肖像以祀之, 歲時雨暘有祈輒應。《祀典》為民禦災捍患者祀之,則 此而蒸嘗宜也。是歲仲夏,兵憲張公以巡行出此山, 觀風問俗,得仙翁遇仙巔末。即撤軒登謁祠下,仰見 廟貌傾頹,遺像削落,因捐俸金,命該縣重加修飾。縣 官奉令惟謹,盡撤上下之舊,咸與維新。易土像以石, 期垂可久。復增棋局斧柯諸具,宛然前日。事工告成。 縣官請文為記,屬筆於余。謹按《述異記》載其略云:信 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逢二童子棋,與質一物 如棗核,食之不飢。置斧於坐而觀,童子曰:「汝柯爛矣。」 質歸鄉里,無復時人。噫!異矣。世率謂神仙杳茫,儒者 所不道。嗟夫,神仙信杳茫矣。然稽諸載籍,往往有之。 如劉阮入天台,漁人至桃源,盧生遇雲房於邯鄲道 中,班班可考,則樵者又奚疑苐?仙凡殊境,常人奚克 臻焉?必其夙植靈根,名隸《木公》有素,故雖濡跡儒醫 漁樵間,要皆龍沙中人也。則其各有所遇,豈偶然哉? 張公名天馭,以憲副兵備上黨,因整飭戎務之暇,及 此盛舉云。

《沁源縣興造記》
任良弼

沁源,以沁水故名。在古并境壤,即漢之穀遠,魏之義 寧郡,唐之沁州地也。今封域廣二舍之七,袤六舍之 三,雖峰巒四合,居邑之十八,然物產視通衢,而田利 倍他壤,小民得以俯仰無憂,不奔走於衣食,蓋亦一 富饒縣也。弘治乙卯冬,壽元李公榮以鄉進士尹茲 土,視事再寒暑,凡民之所欲而不遂,與所惡而不能 去者,皆如其願。及觀風者之所責望,與積久而淹阻 者,皆告畢焉。自是上悅其賢,下從其化,遠近翕然,稱 為賢令。公於暇日,合蓮幕沂水鈕君爽、司訓靈寶楊 君瑀、平鄉趙君昇謀曰:「吾邑素以富饒稱,而公宇日 就於頹敝,修舉之責,將誰諉耶?」乃相與卜時日,度財 用,僦工圬,司出納者以至公為心,職「指使者以盡巧 為事,奔走而服役者,以後期為羞。而縣之正堂幕廳, 退思庖湢及胥吏晏息之處,學之大成殿,門廡齋祭、 講誦之所,與夫壇壝、署館、倉庾、城垣、郵舍之屬,皆以 新易蠹,以堅易朽,以高爽易卑暗,以洪麗易隘陋。」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