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衡家」 ,即此山之西。

玉峰山 ,在懸泉寺西。

熊山 ,在濟源東北五十里,三面距沁水,西一峰突出。

天井谷 在盤谷西北。石上有數坎,其深若井,泉自上溢,相接而落,遠視若倚劍然。唐韓愈詩:「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衝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洒洛陽。」

獅子嶺 ,在濟源東北二十五里,盤谷東南。駱駝山 ,在濟源東北一十五里。

古河巖 在濟源東北二十五里。

桃花洞 在沁水北

箭括嶺 在沁口

護駕嶺 在濟源西南二十里。

韓王嶺 在濟源北四十里,與陽城縣分界處。鳳頭山 在濟源北六十里。

共山 ,在濟源北十三里燕州。《水經注》:「濟水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 即此。

花朵山 在白澗口西,中有坪,廣可數畝,四山環抱,一水曲流,春荑秋蘭,幽芬襲人,亦仙境也。莽山 ,在西白磵口西北。狐嶺 ,一名「虎嶺」 ,在濟源西三十五里。

八柱嶺 在濟源縣西九十里陽臺宮南,俗呼「八仙岡。」

方山 在濟源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龍潭,禱雨輒應。

金山 在濟源南十五里,山勢延袤,西自秦嶺,東至張金嶺,南至河,皆王屋之麓也。

張金嶺 在濟源東南二十五里。

金沙嶺 在濟源東南二十五里,上有園亭,今無。

「高槲坡 」 ,在濟源西百里,多槲樹。

夫子巖 在濟源西,岩刻夫子暨十哲像。舊傳孔子之趙過此,聞趙鞅殺竇鳴犢,遂不渡河。今按:「臨河而嘆,焉得至此?」 斯為不經矣。

高棚坡 在濟源西一百二十里,即卲原山。硯山 ,在濟源東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在濟源南二十五里。

千佛洞 ,在濟源縣西蒲張里,其洞高廣深邃,內有繪畫佛像千餘。

天門山 ,在修武西北四十里。諸山惟此最高。兩山相峙,其狀如門,故云。《水經注》云:「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 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岩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達,仁智之性,與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

嵇山 ,在修武北五十里。嵇康嘗寓居其下,故名。

溫峪山 在修武北五十里。上有石峽,峭壁千仞,懸瀑下注,匯為黑白二龍潭。

鳳凰山 在修武北六十里,高出諸峰之上。相傳宋熙寧間,有鳳集於此。

六真山 在修武北二十里。相傳為六真子修道之所,舊有六真觀。山南有六真洞,下有新河,西入吳澤陂。《水經注》云:「六真阜下有二泉。」 即此。百家巖 在天門山,以岩可容百家,故名。上有精舍及煉竈處。清風嶺 在武陟南十里。西連溫、孟,南望廣武,蜿蟺而東,抵於黃、沁之匯流,中多名剎。

紫金山 在孟縣西,連袤數十里,舊名嶺山。其地宜麥,又名麥山。唐太宗嘗獵其上。昔人云:「太行據中國之脊,尾入幽薊,而首始河陽。」 即此嶺也。

高端岡 在孟縣西十五里。

雷家山 ,在孟縣西三十里,舊為雷氏所居,俗以「雷家」 呼之。今雖數易其主,而雷姓尚因之不變云。

「花石崖 」 ,在孟縣西三十五里,崖谷幽邃,亂流石澗中,「潺湲有聲,石色淺黃,中隱隱成花木,形似古人枯木寒林」 畫狀。

埤山 :《路史》河陽之屬。

太平山 ,在溫縣西二十五里司馬故城內,晉宣王築,故址猶存。

筆架山 在溫縣治東南隅,司馬故宅前。《黃河 》:《禹貢》:「單懷底績,導河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邳。」 鄭元曰:「大邳在修武、武德之界。」 薛瓚以為修武、武德無此水也。《水經》:「河水東逕平陰縣北,右會濝水。又東過平陰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河水又東逕河陽縣故城南,河水又東,溴水入焉。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 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