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七卷目錄之一

 河南府部彙考一

  河南府建置沿革考

  河南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河南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四百二十七卷

河南府部彙考一

河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豫州之域。周武王克殷,定鼎於郟鄏。成王卜澗水東,瀍水西,而宅洛邑,是為王城。又卜澗水東遷殷民居之,號曰下都。至平王自鎬京東遷,乃居王城。秦於此置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東漢都之,即下都故地,改為河南尹,屬司隸。曹魏置司州領之。晉亦都此,仍置河南尹,而司州治如故。其後淪沒於苻秦,改為豫州。劉宋取之,復置河南郡。後魏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東魏改尹為郡,以洛州刺史領之。西魏因之,屬司州。北齊為洛州。後周為東京。隋煬帝始徙都於河南縣,即王城故地,仍為河南郡。唐廢都,復為洛州,置都督府。高宗復為東都。武后改曰神都。元宗改曰河南府,屬河南道。五代梁改西都。唐改東都。晉改西京。宋仍舊。金為中京金昌府。元為河南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十三。

洛陽縣:附郭。

周為東都,以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陽。秦於此置河南縣,屬三川郡。漢析置洛陽縣,屬河南郡。東漢改郡為尹,縣屬如故。三國魏改尹為郡,省河南縣入洛陽。晉復置河南縣,屬河南尹。南北朝劉宋二縣俱屬河南郡。後魏仍屬河南尹。東魏改河南縣曰宜遷縣,屬河南郡,洛陽縣屬洛陽郡。後周復改宜遷縣為河南縣,以洛陽省入。隋開皇初,復置洛陽二縣,並屬河南郡。唐神龍二年,更洛陽曰永昌縣。景隆元年,復故名。宋熙寧五年,省洛陽入河南。元祐二年,復置。金正隆二年,省河南入洛陽,屬金昌府。元屬河南路。明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六里。

偃師縣

上古帝嚳所都之地。商成湯、盤庚俱都此,號曰「西亳。」 周武王克商,還息偃師,後遂以為名。秦為三川郡地。漢始置偃師縣,屬河南郡。東漢因之,屬河南尹。晉省入洛陽縣。南北朝俱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仍屬河南郡。唐屬河南府、河南郡。宋屬河南府。金屬金昌府。元屬河南路。明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鞏縣

周,鞏,伯邑。顯王二年,西州惠公封少子班於鞏,號為「東周。」 漢始置鞏縣,屬河南郡。東漢改郡為尹,縣屬如故。三國復改「尹」 為郡。晉仍置尹。南北朝劉宋屬河南郡。東魏改屬成皋郡。北齊因之。隋屬河南郡。唐屬河南府、河南郡。宋屬河南府。金屬金昌府。元屬河南路。明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孟津縣

漢為孟津關。晉改為富平津。唐置河清縣,屬河南府河南郡。宋開寶元年,徙治白坡鎮。金初,徙治孟津渡,始改為孟津縣,屬金昌府。元屬河南路。明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宜陽縣

周為召伯聽訟之所。漢始置宜陽縣,屬弘農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析置甘棠縣,屬新安郡,尋復舊。晉屬弘農郡。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置宜陽郡治此。後周改宜陽曰昌洛縣。隋大業初,復為宜陽,屬河南郡。唐武德二年,改為福昌縣,屬河南府河南郡。宋熙寧五年,省入壽安縣。元祐元年,復置。金復改為宜陽縣,屬金昌府。元屬河南路。明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登封縣

夏禹避舜子於陽城,即此。漢置陽城、崇高二縣,屬潁川郡。東漢省崇高入陽城。晉屬河南尹。南北朝後魏屬陽城郡。東魏析置堙陽縣。隋開皇六年改堙陽曰武林縣,大業元年復改曰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