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夏,告成於冬,殿廡堂齋悉如制。卑者以崇,隘者以廣, 而吾車適臨。教諭曹祥輩釋菜之餘,諸生請記其事。 切惟孔子之道與天地相為無窮,晦明否泰,世道之 隆替關焉。故不事《詩》《書》。漢之治以霸,「未知所以教;唐 之治以彝;濂、洛、關、閩之道學丕振,宋之治以古。」於戲! 吾道之所繫如此。夫其可明而不可晦、可泰而不可 否也明矣。天相斯文,斯惟我祖宗列聖光宅中夏,相 繼以孔道粉飾太平,南面之祀,周於天下;治化之盛, 軼皇宋而陋漢、唐,葢!有由然矣。皇上重膺曆數之明 年,禮聘一代之鴻儒,「褒賞優異,又所以甄勵士風,為 世道計。天下之賢守令,想聞其殊遇而動其衷焉,此 洛陽縣學所由新也。」雖然,學校本原之地,吾道之所 從出,四代之學興,而人有士行者,知所教與學也。夫 教與學焉者,豈徒文章云哉?方其摳趨宮牆,淬勵興 行,則合巨細本末,囊括而靡遺,弘大道也。洎隸仕版, 乃罄所有以贊時政,俾臻皇極,治保太和,乃已襄大 化也。其或臨利害,遇時變,執節仗義,折首而不悔,立 其大閑也。是羽翼人世,砥柱天常,而措世道於四代, 使人有所矜式,吾儒之能事畢矣。故皇家教學所以 望士者在是;有司之新學,期與士子共勉者在是。爾 庠序躬逢教養,目睹作興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 學,獨不以是自持乎?借曰攻記誦詞章,以取青紫而 已,豈徒為當時賤,將以貽來世譏,故記以為規。

《河南府刱建澗河橋記》
李賢

洛城西十里許曰澗河,即成周王城澗水東之澗,其 源無常,惟冬及春,「浟浟㵿㵿,波落勢縮。入夏以秋,則 潨澇皆集,驚涌泫汨,其波滉瀁,其勢洶湧。」渢渢, 四聞其聲,而往來之人,不免有僵裂覆浧,與夫阻行 之愁嘆者,非無橋也,顧其所建,特木橋耳。水涸而建, 水漲而傾,整舊增新,殆無虛歲。比諸《夏令》「十月成梁」, 周制十二月輿梁成。則其遺意雖同而法不古,若所 以徒艱民力,而人之愁歎病涉自若也。正統改元之 丙辰冬,真寧袁公錠來定是邦。下車之初,首以為患, 欲建石橋,而慮夫難得者石也,中藏斯慮,蓋已有年。 一旦,有民以獲睹洛水之濱大石若干,詣府來諗。太 守聞而喜曰:「向之茲謨,莫非造物者之默相其成也。」 越明年,值貳守榆次王公瓚有《朝天之行》,遂附狀以 聞。上果可其奏。以故太守於經始之日,殫厥心力,以 總其事。判府山陽薛公慎、推府豐城丁公俊,同心合 志,以董其工。洛陽令渭南孫弘暨丞簿環蒞其役,委 倉副使吳春身處其地,以考夫力之上下,奉行咸謹。 凡百所需,悉太守捐俸及求施以給之,而僚屬咸助。 民聞之,欣欣相告曰:「是皆吾民之利也,尚可後耶?」由 是富者施財,貧者效力,莫不罄誠。若子趨父事而不 召自來焉。遂陶甓煉堊,以畚而築其址,以石,而鱗其 砌,為《虹三》洞,高四尋,長四十丈,廣四丈。自癸亥十月 至甲子五月,橋成。郡人監察御史周濟嘉其事,謂太 守諸公之善不可沒,而建橋之歲月則當紀,故述而 命予以記之。予其壻也,曷敢辭焉?夫先王之政,大而 公平正大之體,綱紀法度之施,小而橋梁道路與夫 都鄙上下之章服,悉以舉之,無所遺憾。是以無一事 不順天理,合民心,天下之人無不被其澤者。鄭之子 產聽政,務以乘輿濟人,取譏後世。諸葛孔明之治蜀, 橋梁道路,莫不繕理,君子以為庶幾先王之政。若太 守斯舉,而諸公相之,則能合乎天理,以捨及人之小 惠,合乎人心,而為經世之遠圖。故無子產之譏,而有 孔明之譽矣。或者謂橋梁為細故而忽之,豈知先王 之政者哉?矧今四海一家,而路為陝右、川廣、雲南之 通衢,是橋之建,豈止為一郡人之利,而又有使節邊 檄、星軺驛騎之便,商旅宦遊、賓貢無阻之益,則其利 不尢博哉?嗚呼!一橋之建而弭百世之患,以基無窮 之利如此,則其大者從可知矣。然則太守諸公為政 之美,觀之於此,寧不益有以見之乎?是宜刻石以永 其傳。橋固堅緻,可久千載。倘有匯淵齧蝕之虞,作郡 者尚以《袁公之志》繼之。

《伊洛二渠水利重濬記》
劉健

余自童丱時隨父兄經行伊、洛間溝渠隄岸,即知為 昔年水利之迹,且聞當時水利盛行,溉田甚廣,惠民 甚眾,今但廢塞不行耳。成化乙巳、丙午之際,余已官 京師,聞吾鄉連歲旱荒,鄉民之饑死者枕藉道路,以 數計之,殆過半焉。因扼腕歎息,「伊、洛之水,東入於河, 日夜不已,徒歸於無用。誠使水利之行如昔年,則民 之以饑而死,寧至是耶?」自是每與吏吾鄉者談,輒及 之,然未有能加之意者。丁未夏,余奉命西祀嶽鎮,道 經新安之王喬洞,見山溝之水,引行岸上。時縣境俱 旱,而此地之禾苗獨盛。過潼關,又見其地水之昔縱 橫於道者,皆成渠而行,且稻畦彌望相屬。各問其民, 謂皆得良有司及鄉民之有識者,如「他郡水利之制 治之,故能至此。」余聞其言,於是吾鄉水利之念愈切 焉。蓋吾鄉伊、洛二水,鑿渠以溉田,肇自唐時。洛渠起 郡治西南,東侯保分洛水而東,曰莽渠。莽渠之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