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錄

 河南府部雜錄

職方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河南府部雜錄

《水經注》:「河水又西,逕陝縣故城南。注又合一水,謂之 瀆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逕陝城西, 西北入於河。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 「晉敗入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 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澗水注 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陝津注河。河南即陝城也。昔周 邵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 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 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後於此,王莽更名黃 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縣水百餘仞, 臨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 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投處』。」又云:「《石虎載經》,於此 沈沒。」二物並存,水所以湧,所未詳也。或云翁仲頭髻 常出,水之漲減,恆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唯 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按秦始皇二十一年, 長狄十二見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 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 狄,皆銘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 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 斯書也。」故衛恒《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 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前,俗謂之翁 仲矣。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 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鑴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 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 可勝,至霸水西停之。」《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 之,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 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除。」 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 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 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自夕潛 渡,墜坑爭舟,舟指可掬,亦是處矣。

洛水又東北過河南縣南,注《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 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 天下之大湊。」《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 之洛邑。」《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於周。魏襄王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注》:洛陽,周公所 營洛邑也。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其城方 七百二十丈,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 湊,方六百里,因西為千里。《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晉合 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遷《自序》云:「太 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漢高』」 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光武中 興,宸居洛邑,逮於魏晉,咸兩宅焉。故《魏略》曰:「漢火行 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 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

又東過偃師縣南。注緱氏原。《開山圖》謂之緱氏山也, 亦云仙者昇焉。言王子晉控鶴斯阜,靈王望而不得 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為撫父堆。堆 上有子晉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遠矣,莫能辨 之。劉向《仙傳》云:「世有簫管之聲焉。」

榖水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於洛。」注河南城西北。 穀水之右有石磧,磧南出為死穀,北出為湖溝。魏太 和七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溝 以通水,東西十里,決湖以注瀍水。穀水又逕河南王 城北,所謂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 「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 「南縣,故郟鄏地也。京相璠曰:『郟,山名;鄏,地邑也。十年, 定鼎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其城東南,名 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楚子伐 陸渾之戎,問鼎於此』。」《述征記》曰:「『穀、洛二水,本於王城 東北合流,所謂穀、洛𩰚也。今城之東南缺千步,世又 謂之穀洛𩰚處』。俱為非也。」余按史傳,周靈王之時,穀、 洛二水𩰚毀王宮,王將堨之。太子晉諫,王不聽,遺堰 三堤尚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郟,穆叔如周 賀。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於瀍。 至靈王時,穀水盛出於王城西,而南流合於洛,兩水 相格,有似於𩰚而毀王城西南也。」潁容之著《春秋條 例》,言「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穀」是也。始知緣生 行中,造次入關,經究故事,與實違矣。考王封周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