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普濟禪院,《宋碑》具在。

臥虎山 在縣東二里,以形似名。

馬鞍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以形似得名。馬脊山 在縣南二十里,亦以形似得名。龜兒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似之。

蛇兒嶺 在縣東五里,勢如長蛇。

箭筈嶺 在縣南十里。蜀將陳彥成敗李茂貞兵於此,其地可資戰守。

柳家原 ,在縣北十五里。

歇馬原 在縣東二十里。

付家原 在縣北十里

龍槐原 ,在縣西二十里。

楚作原 在本里

中作原 在本里

馬坊原 在本里

大、小石門 ,汧水奔騰,經汧河至玉清宮前有石峽對峙,鎖束之,使不得逞。霖雨水發,則波勢洶湧,聲徹晝夜,里人稱為「大石門。」 東一里許為小石門,或傳導汧入渭,禹之所鑿也。

秦王洞 在縣南二十里。有石穴,下深數丈,行數里,聞水聲滴瀝,寒不可入,傳為秦王避暑處。石墨洞 在縣東三十里,產石墨。漢尚書令僕丞日給隃麋墨二枚,此也。按《縣志》:「墨產不類,煙頗粗,不堪用。」 當時或別有製法,浸失其傳。遠近多採取,里人不知,詢訪乃識。

暉川 自馬坊里來,南流入汧。按《縣志》:「為北山水所聚,勢極猛迅。」 舊有暉川橋跨河上,今廢。留坊川 在本里。

汧水 在縣境。《禹貢》「導汧及岐」 ,謂此。東南至寶雞入渭。

東江水 在縣西門外。按《縣志》,今堙塞。

澗口河 自楚作原由南入汧河。

吳姑泉 在縣西二十里,又名「雨露泉。」

冽古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發源澄清,四時不竭。

《三泉 》在三泉里。泉有三眼,長流不竭。

《馬跑泉 》在馬跑泉鋪前。

馬跡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泉旁石上有人馬跡,近有秦王鑄劎爐。珍珠泉 在縣南三里,泉湧如珠。按《縣志》:「泉從山罅迸出,墜落石盤,飛灑噴吐,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致,味清洌,較勝諸水,相傳飲此可消癭。」 新碧潭 在縣西北馬坊原三十五里。按《通志》:其水洞黑莫測,王國璋疏鑿,直達暉河,遂濟灌溉。

亂石灘 舊有「亂石廟」 、《透影碑》,今毀。

草壁峪溪 :在縣西三十里。

隃麋澤 ,在縣東八里。漢以此澤名縣。

曲子澗 在縣東十八里。

天池溝 在縣東五十里,水流不涸。按《縣志》,今止可十餘里,傍有長渠,引水入城,最有濟益。石魚溝 在縣西三十里,掘地破石,魚形宛然。辟衣蠹,須敬潔牲醴求之,否則不全。按《縣志》,有神曰石魚娘娘,在草壁峪北。

三川溝 在歇馬里東北。原為歇馬楚作,中作各里,近多湮沒。

大魚溝 在龍泉里

礦峪溝 在龍槐里。各里多荒沒,其溝源不可考。

隴州

吳山 在州南七十里。山有峰一十七,得名者五,曰鎮西、大賢、靈應、會仙、望輦比諸峰最秀。上有五湫,四洞、二錦屏。《水經》: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是為西鎮。按《州志》:「唐天寶八年封為成德公,至德乾元封為天嶽王,永泰年間封為靈應王,元大德十一年封為成德永靖王,明洪武三年悉去之,直」 稱曰「西鎮吳山之神。」

皇清因之。

隴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高而長,其頂有泉四注,即天水大坂。其坂九回,欲登者七日乃得越。按《州志》,漢屬漢陽刺史治,有大坂,名隴坁,即王元屯兵處。《秦州記》曰:「隴山,東西一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州四百五十里,極目怋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瞻顧者,莫不悲思興歌。」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禹貢》「導汧及岐」 ,即此。

紫堆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經。

關山 ,在州西八十里,高峻長五十里,盤折而登,路通臨、鞏,為秦鳳要害之地,頂即分水嶺。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