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憲書院 在周公廟東崖下。明嘉靖七年,知縣趙進建,今遺址尚在。

三公書院 在西郭,即今「下周公廟。」 知縣韓廷芳建,今廢。

學田 :按學碑舊有二處,一在桃川八里漫坡下,一在令狐坡底蓮花池,共地七頃八十九畝五分,碑存田沒。今學田七十畝在豬村,沈學道置,有碑記。其餘首報地七十畝,四鄉俱有,亦有石記。

寶雞縣儒學 在縣治西。元泰定四年,教諭陳履謙建。明洪武九年知縣吳彝重修。按《縣志》

文廟。「元大德十年建,大成殿五間,東西兩廡各十。」

三間:西廡後有宰牲所。戟門三間,「博文」 、《約禮》齋各五間,「敬一」 亭三間在東齋教諭宅,堂後,訓導宅,堂西。

社學 今廢

學田 在治東,金陵店南。明萬曆二十四年置。明倫堂右有《碑記》。

扶風縣儒學 在縣治東。按《縣志》,始建年代無所考。唐大曆二年,縣尉袁弁修。宋皇祐元年知縣王宗元重修。元延祐五年知縣張廷祐重修。明宣德年知縣宋端,成化年知縣盧恕,嘉靖年知縣孫昌、楊洞,萬曆年知縣王祈禎,皆相繼重修。四十一年,知縣馬政始建泮池啟聖祠舊在。

文廟之西,後改建于廟後。「名宦」 、鄉賢祠舊在飛鳳

山後移戟門外

皇清順治三年毀,訓導馮名世建「儒學」亦於順治三

年被焚燬,亦名「世建」 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十六年教諭李永茂重建「明倫堂」 三間於儀門外,東西廂房各二間,以舊儀門為內宅。

多賢書院 在飛鳳山。明弘治間建,今廢,題詠尚存。

社學 在縣治東,後改為公所。邑人參政孫代別建於東街。明崇禎八年,寇燬,知縣宋之傑復立社塾。今楊公祠即社學舊址,各里鎮俱有原設遺跡。

郿縣儒學 在縣治西。按《縣志》

文廟在縣西。元至正年間,知縣趙名明建,明因舊。

加葺。成化十八年,諸生尚達貢在太學,奏准重修。廟之後為明倫堂,東有啟聖祠、敬一亭,又左為教諭、訓導宅,西則文昌祠。後經兵燹燬,敬一亭僅存一碑。學官寄寓兩廡,正殿荒頹。

皇清順治知縣陳超祚奉文重修,自櫺星戟門階陛

殿廡,悉加《塗茨》丹雘。康熙八年,知縣梅遇捐建啟聖祠於廟西。名宦、鄉賢祠所在未載。

社學 在各里。明弘治二年,知縣賈昶建。舊稱「里人向學」 自此始。今俱失所在。

麟遊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建在廟後。弘治十五年,知縣胡巽徙廟,遂以遺址建學。按《縣志》:建於宋,修於明。大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為泮池。萬曆三十六年,邑令熊文焞增修啟聖祠,改敬一亭後名宦、鄉賢祠列於戟門左右。後兩廡傾圮,宮牆荒廢,至

皇清順治丁酉年,始告厥成。「明倫堂」五間,在大殿後。

堂後為「敬一」 亭,堂左右為博文、「約禮」 二齋。西齋右折而西,復南出為古學道街,為大門三間。大門內西入,左為教諭宅,右為訓導宅。東齋房左折而東,復南出為新學街,亦為大門三間。因東方山形卑弱,建此兩道,並列如張翼,今并圮。社學 即布政分司舊址。明壬申崴,邑令奉部文易價煮粥賑饑,久廢。

學田 半在北城外,半在治北二十里。知縣馮錀、督學二李相繼議買,今悉荒。

汧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六年建。按《縣志》,在故縣內。

社學 在城東北隅,新建。

隴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宣德間,知州郭宗儀建。景泰三年知州遲恭重修。成化三年,知州陳俊增修。按《州志》:「學宮舊在東故城內,明宣德六年,水衝基圮,知州郭宗儀徙建於州。」

皇清順治間,蘇萬邦重修。大殿七間,東西廡各十間。

戟門三間泮池、櫺星門三間神庫、宰牲房、啟聖祠、文昌閣、名宦、鄉賢祠、明倫堂、東西齋,今圮。學正、訓導宅、魁星樓、尊經閣、敬一亭,今圮。

社學 各里共十九所

學田 :原額田七十九畝,今荒實熟田一十六畝二分。每年租銀一兩二分,即給州學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