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德二年,房琯撰文,韓擇木八分書碑。

肅政廉訪司 在府城中。元初建於關輔。因陝西立御史臺,乃徙廉訪司於鳳翔。後至元丙子,廉訪使普顏實等重建。明改為「鄭王府。」

岐山縣

姜城 ,《寰宇記》云:「姜泉在岐城外。」 《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母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感神而生帝,長於姜水,因以氏之。」 《水經注》云:「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

岐陽城 在縣東五十里。即太王至文王治岐國城。有太王所立皋門、應門遺跡。《左傳》椒舉云:「成王有岐陽之蒐。」 隋開皇初,移三龍縣於此,更名岐山。今廢為鎮。

冢土 ,在岐陽鎮,太王遷岐所立之社也。鳳凰堆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鸑鷟》鳴處,石上有爪跡,山出五色土。

周城 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所食釆邑,亦曰周公邸。鳳山之麓有卷阿,中建周公廟。前有筀竹園、娑羅樹。又有枯柏。黃巢作亂時,廟燬柏枯,久乃復生。邸內有泉,時平則流,亂則竭。宋雍熙年間,鳳翔奏岐山縣周公廟有泉湧出,賜號「潤德泉。」 蘇軾作詩紀其事。

召村 在縣西南八里。有召公亭。公嘗聽政於此,故有亭。

古城 在渭水北涯。魏司馬懿屯兵之處。耆闍 ,在縣東北四十里崛山上。唐乾寧間建,旁有金仙洞。

岐山舊縣 在今龍尾鎮北五里,有遺址。唐武德初,析岐陽縣于龍尾坡。貞觀八年,又移豬泉驛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縣城。

石佛像 ,唐天后避暑九成宮,欲輦過岐山,石險峻,開鑿甚艱。有二比丘杖錫來曰:「何不鍛以火油醋淬之?」 試輒驗,知為異人。追及,巘沒入土中。掘而求之,得二石佛像,因建寺山下。今山上猶有笠錫跡。

「青坂 」 ,杜子美樂府有《悲青坂》,自注云,「在岐州太白山,房琯起師於此。」

黃巢臺 在龍尾坡。唐節度使鄭畋破巢於此。鳳山樓 在縣北十五里。周時鳳鳴於岐,後世因構樓於公署之後而名之。創建未詳。

石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按《宋史》,「金兀朮自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 ,疑即此。

杜陽故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本漢縣,晉省。即今杜村是也。並見《鳳翔縣》。

平陽故城 ,在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封宮在此城內,秦武公居之。

三龍故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猶有古城隍廟、文昌祠、漢馬超井,即今岐陽鎮。

周城縣 在縣南,後魏建。

懷賢閣 在縣東南三十里。宋時建。蘇軾有詩,「蓋懷諸葛武侯」 也。今廢。

鳳春堂  。開濟堂  。聽治堂。

明德堂  、忠順堂 ,俱古堂名,今無。

「《鳳岐》亭  」 、「《清遠》亭  」 、「《鸑鷟》亭。」

《麟》。亭 俱古亭名,今無。「肅清臺」、  飛仙堡、  《畦桑園》。

《姬竹園  》。《冬清園 》以上俱見《古石刻》,今無考。

寶雞縣

磻溪釣石 在縣東南磻溪谷中。溪邊有石,下細上鉅,俯臨溪中,故老相傳為太公釣魚處。石上有兩膝所著跡。按太公釣臺有三,在河南新安城東者,一今去水數丈許;一在咸陽城西,土屹然不崩;一在寶雞磻溪,其遇文王處乃磻溪也。

磻溪石室 在縣南六十里磻溪谷中。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其水清冷神異,北流注渭。蘇東坡有詩。

姜氏城 ,在治南五里,有遺址。姜水出其南。並見《岐山縣》。

鳳女臺 在治東南六十里。詳見《鳳翔縣》。「斯飛閣 」 在縣西南。蘇軾題云:「野闊牛羊同鴈鶩,天寬草樹接雲霄。」

黃牛堡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金徒單合喜與吳璘相戰處。

射箭臺 在縣西南十里。元憲宗入蜀,常駐師於此較射,碑刻尚存。

清風臺 在縣東南六十里。元真人丘處機所築。西倚飛雲之堡,東臨漱玉之溪,北跨渭濱,南引清風,故名。呂韋有《記》。

益門鎮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齊所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