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與小景山相連。景本作「丙」 ,唐避諱改之。山有穴,方圓三丈餘,其口向丙,有水潛流。每歲二三月,有魚長八九寸,從穴中出。《蜀都賦》「嘉魚出于丙穴」 是也。
普明山 在縣西九十里,東接金堆,西連嶓冢。藥水巖 ,在縣北,有二石洞,洞有泉,飲之可愈疾。
仙女崖 在縣北一百里。崖上有穴,僅容一人,俗傳有女于此飛昇。
起鳳岡 在縣西。形勢起伏,渾如鳳翥,故名。白崖洞 在縣東北九十里。內有石龍王像,大旱有禱即雨。
大安河 在縣西九十里。源自普明山,南流與漢水合。
龍門溝 在縣北一里。東臥龍山,西烽燧山,其中如門。
蓮池 在縣治北。其畔有諸葛亮「讀書亭」 遺址。每遇花時,遊人甚多。
略陽縣
盤龍山 在縣西五里。下有泉水彎環如盤龍狀,上有磚浮圖。
寒山 ,在縣南一百里。常有積雪。
廚谷山 ,在縣南三百里。崖穴常興雲霧,如廚爨之狀。
三公山 在縣西三百里。上有王夫人楊氏墓,三子俱登進士,故名「三公。」
分水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嶺下水分東西流。殺金嶺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宋吳玠嘗于此築壘以拒金兵,其旁地名「殺金坪。」
青泥嶺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其上雨過多泥淖。宋楊粹中《題青泥驛》詩:「山猶連蜀道,人已作秦音。」
蝦蟆石 在縣南嘉陵江中,以形似名。
嘉陵江 在縣西南。源出鳳縣東大散關,歷兩當、略陽,會東谷等水,流經四川利、閬、合州,至重慶府入大江。舊《志》:嘉陵江有羊乳灘,湍急可畏。犀牛江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自階州東流入嘉陵江。一名東西淮。
東池 在縣東。唐賈島詩:「四面無炎氣,環流闊復深。蝶飛逢草住,魚戲見人沉。」 宋蘇軾詩:「百畝新池傍郭斜,居人行樂路人誇。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府志》未詳山川
《南鄭縣志》
寶山 在府城北十里。山中得二寶珠,因名。龍岡山 在府城西十里。相傳梁天監中,龍𩰚此岡,故名。
漢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四峰八面,北距漢水,南接巴山。山頂有天池,歲旱禱雨多應。聽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八里,聽水出焉。相傳漢唐公昉仙去,其壻歸,惟聞空中歌樂之聲,故名。
中梁山 在府城西十五里,以其鎮梁州之中,故名。按《明一統志》在褒城縣南三十里,山有泉,注鶴騰崖下,曰鶴騰泉。
鶴騰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相傳有仙人于此乘鶴騰去。
玉京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陽,一峰尖出。
青銼山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上多杉檜,頂有一石如銼。按《明一統志》:「又有立化童真,身如觀師示寂,令童子煎茶。茶次,中路師已寂,童子亦執茶立化。」
黃牛山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有石黃色,遠望如牛,下有再熟之稻。
王子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峰巒拔削,如畫屏然。
旱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五里。一名山上有雲即雨。旁有石牛十二,秦惠王所造,以紿蜀者。寶頂山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上多生芝草。籠蓋山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與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此。
天臺山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頂平如臺,郡治坐其岡,有飛泉數百尺,下為深淵,號佛子潭。按《明一統志》:「山谷石皆堅潤,有金星者,可作硯。」 大巴山 在府城南一百九十里,南接巴州,春夏積雪不消,孤雲兩角,米倉諸山皆在其內。單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一百里。
米倉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最高絕頂可見褒、沔、洋、鳳四縣。按《明一統志》「上有漢韓信廟,相傳蕭何追韓信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