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斜堰 在縣北五里。居灙水下流,歲苦衝崩。明萬曆十七年,知縣李用中以石橫甃數丈許,仍東開土渠,灌溉資之。

土門堰 ,在縣北一十里。

灙濱堰 在縣北一十五里。堰水所給甚遠。明萬曆十五年,知縣李用中創為石槽引水,始為永濟。

苧溪堰 在縣西北七里。

二郎堰 在縣西一十五里。

高原堰 在縣東三十里。

三郎堰 在縣西二十里。

楊填堰 ,在縣西五十里,城固縣界。

華家堰 在縣東北七里,出天寧溪。

鵝翁堰 ,在縣西南十五里。出小沙河。

貫溪堰 在縣東十里,出平溪河。

西鄉縣

高川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灌田分上中下。金洋堰 ,在縣東武子山後,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有五。

五渠堰 ,在縣南三里。分渠五:

官莊堰 在縣二里,分渠二。

平地堰 ,在縣西,峽分渠二。

空渠堰 ,在縣西南三十里。分渠二:

驚軍壩堰 在縣西南

洋溪河堰 在縣西南

高川河堰 在縣西南

高頭壩堰 在縣西南

長嶺岡堰 在縣西南

黃池塘堰 在縣西南

羅家坪堰 在縣西南

莎羅關塘 在縣西南

東龍溪堰 ,在縣南二十五里,引渠一。

西龍溪堰 在縣南十五里,引渠一。

鳳縣

紫金水 ,在舊河池縣北一里。沿流自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即褒水之源。

紅崖河 在縣西一十里。

大散河 在縣東五里

鳴玉泉 在縣西一十里。

寧羌州

洄水河 在州西三十里。

七里堰 在州西七里。明嘉靖間,知州李應元修,溉田十餘頃。

沔縣

金泉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源泉湧出,灌田千餘頃。

沒底泉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泉出不竭,灌田百餘頃。

馬家堰 在縣南三十五里。

白崖堰 在縣南三十里。

石燕子堰 ,在縣東南三十里。以上引養家河。天分堰 ,在縣東四十里,引黃沙河。

石剌塔堰 ,在縣北二十五里,引舊州河。羅村堰 ,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引羅村河。《略陽縣》

嘉陵江 ,在縣西一里。

白水江 在縣西。以上二水,可資灌田。

漢中府城池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南鄭縣附郭。

漢中府城池 故址在城東二里。宋嘉定十二年徙此。明洪武三年,知府費震重修。正德五年,知府周東始甃以甎。萬曆二十三年秋,雨圮,知府葉修補築,周九里三分,高三丈,闊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八尺,闊十丈。門四:東曰「朝陽」 ,南曰「望江」 ,西曰「振武」 ,北曰「拱辰。」 天啟元年,拓城東北角一百一十丈。崇禎十五年,關南道李應選復修濬。按《府志》:春秋秦厲公所築也。漢高祖王漢中,因都焉。正德間,知府周東始甎甃之,建四層樓於其上,鋪舍四十座,角樓垛口咸飾而新之。後城岸被農人耒耜,所過漸蝕城基。萬曆三十年,知府崔應科議罷耕,為固城計。嘉靖壬寅,知府趙鯤更為濬鑿壕池,兩岸植柳,內種芰荷。至今水木交翠,景色滿目。

皇清順治十三年,修葺城樓。

外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