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褒城縣城池 ,古褒國。宋徙堰北。明弘治十二年,知縣張表始為覆土。正德四年,有蜀寇,巡撫藍璋下令堅築,以同知何子奇督之。甃城以石,甃堞以甓,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按《府志》:漢唐建打鐘村,宋徙山河堰北。紹興兵燹,嘉泰元年,邑令張演繼葺。舊無城郭。明弘治己未,知縣張表始築土城,門四:東曰龍江,西「曰蜀道」 ,南曰「大通,北曰連雲。」

城固縣城池 ,蜀漢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建。明正德七年,通判周盛重修,甃以甎。嘉靖六年,知縣劉佳開東西二小門,周七里,高三丈,池深二丈五尺。按《府志》:「城有四門,東曰永和,西曰安遠,南曰通濟,北曰新寧。」 新寧今廢。

洋縣城池 ,宋熙寧中,知縣文同「建。周七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東南西三門。明弘治七年,知縣王冕創北門。隆慶三年,知縣閻邦寧鑿池深一丈。」 崇禎中,知縣郭一龍甃甎二十丈,知縣洪一緯甃甎八十丈。

皇清順治初,知縣金煉之,補修四門城樓。按《縣志》,城

垛口凡一千九百七十一,門凡五:東曰「朝陽」 ,南曰「通津」 ,西曰「迎恩」 ,西南曰「襟江」 ,俗呼「小西門」 ;北曰「擁翠門。」 各有樓。城內東西廣一里二百三十四步,南北長二里四十步。各門外跨河處,皆有弔橋,東西以木,南北以石。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謝景安濬壕深一丈,重修東門樓。三十一年,知縣鄒溶重修西門樓。

西鄉縣城池 ,相傳元皇槶公戍址久圮。明景泰初,知縣丘俊重修。成化中,知縣李春、弘治中知縣郭璣增以角門。正德間,巡撫藍璋於東門外附作新城。嘉靖初,知縣李侯復加修,悉易以甎,周三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崇禎十三年,知縣朱謀燎增修,引北山渠水入壕。按《縣志》:「城有四門,東曰元暉,南曰亨濟」 ,西曰利城,北曰真定。新城一匝,廣闊與舊垣稱。東南開二門,池壕廣三丈,深一丈二尺。萬曆丁酉,知縣關廷芳葺飾舊垣,扁其四門:東曰「遙望興鄖」 ,西曰「密連洋固」 ,南曰「對峙蜀峰」 ,北曰「仰瞻華岳。」 又於新城東門之圮者,增亭其上,題曰「漢東重鎖。」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張台耀重加修補。

鳳縣城池 本古鳳州治。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重修。周四里三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五尺,東西北三門。」 明嘉靖十九年,知縣司恩甃以甎石建樓其上。萬曆二十年,江大鯤補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地震,城圮,知縣張石麟重修,按府

《志》門凡三,各有樓,東曰「拱辰」 ,西曰「秩成」 ,北曰「望江」 ,俱光祿卿馬理書。

寧羌州城池 明洪武十三年,田九成叛逆,都御史鄭時遣指揮姜觀創建。周七百六十餘丈,高二丈五尺,四面阻水。嘉靖二十五年,知州蕭遇祥、指揮岳喬重修。萬曆乙未,久雨城圮,知州盧大謨繕補。按《府志》:「指揮姜觀望見雲霧環擁,狀如城郭,因城於此。四面溪水繞流,計五里,形勢險固,若天造焉。門四:東陽和,西永惠,南南薰,北通濟。」 嘉靖丙午,知州蕭遇祥、指揮喬岳增城樓於上。天棚八十四間,鋪一十一座,池深一丈五尺,闊如之。

沔縣城池 ,蜀漢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建,明洪武三年增修。萬曆元年,千戶李光文甃以甎,周三百八十步,高二丈,池深二丈五尺。」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李煖補修西門。按《府志》,「明置」

沔縣右千戶所,萬曆元年,千戶李光文奉當路檄督修之。始甃以甎,縣所各分其半,著為定例。門三:東曰「鎮江」 ,西曰「拱漢」 ,南曰「定軍。」

略陽縣城池 明正德六年因蜀寇,巡撫藍璋屬扶風知縣孫璽始築之。後以水患傾圮,指揮李乾元砌石於外,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八尺。按《府志》:「城周五里,高一丈七尺,門凡五樓。其巔東曰永清,南曰鎮江,西曰定遠,北曰拱極,西南曰津通。」

漢中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南鄭縣附郭。

青石關 在府城南九十里。

通濟橋 在府城東

明珠橋 在府城西

鴻溝橋 「明萬曆三十一年重修。」

梳洗橋  。甎橋   。「長亭橋。」 沙河橋  。「小江橋  。」 「上水渡。」

下水渡  老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