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褒城縣

陽平關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漢置。

漢陽關 ,在縣西北二十里。漢置。昭烈嘗破夏侯惇於此。

雞頭關 在縣北八里。關口有大石,狀如雞頭,連雲棧由此入,最為險峻。

虎頭關 ,在縣北一百里。

天生橋 在縣七盤山下。大石橫亙江中,超足可渡。蓋天造,非人力也。

大通橋 「同知劉璽建。」

樊河橋 漢樊噲建

清水橋 在連雲棧內

新開橋 在武關東

獨架橋 在連雲棧內,一百四十二間。上阻石崖,下走龍江,最為險峻。

「兩漢橋  。」 觀音橋  。「柏鄉橋。」

永安橋  、鎮西橋  、西河橋。

《黑龍江渡 》。《賈村渡  》。《小江渡》。

《兩河渡  》。《山河渡》。

城固縣

南木曹關 ,通西鄉界。

北「木曹關 」 通文川、連雲棧,今俱廢。

折桂橋 舊在櫺星門前五十步,上有「折桂亭」 ,已圮。明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楊守正改建,移北五步,橋洞更闊。

豐樂橋 在學西,通折桂橋流。橋上有觀音閣。明嘉靖四十二年,火災未復。

甎橋 在縣西南一里。薛公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宋紹興初,縣尹薛可先開渠溉田,民蒙其惠,故名。

二里橋 在縣東南二里。《舊志》名「二橋。」

三里橋 在縣西南五里。《舊志》名「三橋。」

磨石橋 在縣西八里

十里橋 在縣西十里

沙河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望仙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斗山之麓。

袁陽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

洪溝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今廢。

十石橋 在縣西南二里。

柳渡 在縣南四里。漢江。

白崖渡 在縣西南四里。《漢江》。

陰平渡 在縣西南十五里。漢江。

大安渡 在縣西三十里。漢江。

孫家渡 在縣東南四里。《漢江》。

壻水渡 有三:一在丁家村,一在蘇村,一在留村,俱壻水河洋縣。

興勢關 在縣北四十三里。三國時蜀置,今廢。土門關 ,在縣東七十里。唐置,今廢。

三嶺關 在縣東北二百餘里。唐置,今廢。桐木關 ,在縣南五十里。宋置,今廢。

宜娘子關 在縣東八十五里。宋置,因宜娘守此,故名。明洪武間,設百戶一員防守,正德間裁。白椒關 在縣東北三百里。宋置,今廢。

水雄關 在縣北二百里。宋置,今廢。

蒻嶺關 在縣北三百里,今廢。

平陸關 在縣北二百二十里。宋置,今廢。三河關 ,在縣東北二百里,即三河口。舊設有巡檢司,明弘治初裁。

藥木關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置,係從涪陵貢荔枝驛道,今廢。此以下至榆林關,為八險關。華陽關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唐置。明嘉靖間設鄉兵守禦,為縣最緊要地。今廢。

鐵石關 ,在縣東九十五里。唐置。

槐樹關 在縣東五十里,明置。出盩厔走黑水峪由此。

重陽關 在縣南五十里。宋置,今廢。

柴關 ,在縣東北二百九十里。出黑水峪,走《盩厔》要地。

八里關 ,在縣北八十里,唐置。由華陽出《盩厔》,郿縣經此,亦屬要地。

榆林關 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宋置。明設鄉兵守禦。以上古關一十有八,或因山設險,以禦暴客,或當路擊柝以禁亡命,雖山僻崎嶇,亦往來捷徑,今皆梗塞,不可復識。惟槐樹、鐵石等二三處,去城稍近,猶為東北山鄉出入所由,然亦徒存其名,關則圮廢久矣。

雙鳳橋 在縣西關

解元橋 在縣西二里。橋成,適蕭靖發解,故名。「五里橋 」 ,在縣西五里。

乾溝橋 在縣西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