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幸?公萬曆元年調尹茲邑,甫下車,保釐自任,經略 緩急,庶務克舉。一旦倏然,登關陴而矢眾曰:「龍飛景 命,首詔修城。況干城之責,非異人任,盍其奮諸?」於是 諮之鄉耆,協之縉紳,工乘四時之暇,費捐七品之俸, 命馮相氏以卜期,司險氏以相宜,司委氏以計會,掌 固氏以督役,請班軍兌鄰夫,卑者崇之,缺者續之,荒 墜剝落者葺而潤之,色之,其充拓幾何?城周三里八 分,高三丈五尺,厚相若;城外濬池,深二丈,闊亦相若。 於塞北新建南門於小道,削剷坡磴於臨壑,曲築長 垣。其樓櫓幾何?門臺四座,俱建危樓。翬簷峨峨然。樓 有綽楔;胥命嘉名,璇題煌煌然。敵臺十座,各布小樓; 女牆以甎,水道以石,鞏映巀巀然。環而視之,若蛟虯 之盤;遠而視之,若虎豹之蹲;晴明而視之,則金碧之 霞棲;陰晦而視之,則犄角之霜厲。偉哉,壯哉!何其嵷 嶐若是哉!公又以內城雖險,尤當益其險。諸凡臺隍 礱戍、鋪守巡廊,罔弗飭。東樓名「化日」,門曰「緝寧」;西為 德化,門曰「阜成。」北憑大壑,立元廟以鎮;南近學宮,起 奎樓以助。且名其門曰「開泰。」夫城聯於關,則輔益密; 關聯於城,則本益固,表裡攸雄,豈特於今之為烈洛 民之倚之仗之,感之頌之,恩垂萬年罔斁矣。以是知 形於形者形也,數於數者數也。不形於形,而能使形 之有以丕變其形,不數於數,而能使數之有以丕變 其數,則存乎其人。至若聖廟東隅,龍池鑿焉;關城西 閣,《文昌像》焉,其右文也如此;運籌刱堂,警備肅焉;戎 器盈庫,奇正張焉,其預武也如此。新壇址,積義倉,神 人悅焉;併里甲,減糧價,南山有臺賦焉。酌要衝,添堡 塞,鄉墺樂土安焉,其為民也又如此。此公之全功茂 德,巨細昭彰,其徵之為大司馬者,將俾天下均其保 障焉爾。劉君愛具狀,予謹按以記。工肇於何時,萬曆 元年午之月也。落成於何時,三年三之日也。公何許 人,山西霍州,諱廷儀,號敬庵,隆慶辛未進士。

《清丈田畝記》
陳惟芝

夫延州之洛川,全陝稱疲縣,謂賦重差繁,百務廢墜 故也,司令罔不艱之。予自庚辰夏銓知是邑,一時縉 紳相知者不予懌。予曰:「洛川豈廢令哉?」乃於孟冬月 抵任,見其印篆模糊,公堂頹毀,鼓樓敝壞,城關樓峙, 瀟然鄉村田舍荒敝,里甲版籍空虛。予嘆曰:「疲邑之 景象固然也,而策勵振飭,非有司責乎?」遂以公堂政 令所出,壞而不整,欲百務之次第脩舉何以焉?於是 捐俸置料,雇工興役,不一月而煥然維新。進父老而 問曰:「爾縣疲極矣。挽其疲而登上理,道安出也?」父老 曰:「琴不張,不調;弊不起,不治。今之洛、清田糧,併里甲, 招流移,墾荒田,其要乎?」予曰:「然。爾縣自洪武來,原額 六十四里地糧七萬二千八百二十」石九斗六升五 合九勺。迨成化間奏豁地荒,及除土兵而外,其見徵 正糧,「載在《實徵》,班班有定。但節年仍以原額起徵,信 憑里書,上下其手。田無定額,糧無定在,流弊孔滋。民 間始有有糧無地者,有有地無糧者,有偏為夏糧地 者,有偏為秋糧地者。加之催科法嚴,逃移漸多,見種 者不能支持,荒蕪者」無人承納,浸及扯地鄰、扯親戚, 而百姓群然視逃竄為長策,棄田園為樂事矣。無怪 乎里甲空虛,錢糧逋負,官吏坐此受罰也,父老豈欺 我哉?方議圖之,會聖天子丈田畝、清浮糧之命下矣, 竊自謂曰:「此聖天子之所以蘇洛川者哉!予何不急 急以奉命也?」卜放萬曆辛巳秋,督僚屬李君邊、劉君 弁、宋君魁、周君于禮,率四鄉公直老人楊登務、杜朝 寵等,同詣城隍廟焚香發誓。禮畢。次日,四君分鄉踏 丈,予往來抽查,各不避勞怨,越三月而事竣矣。除窮 山老荒不丈外,計丈過中等地三千五百二十八頃 二十二畝五分八釐八毫八絲三忽,每畝派糧一斗。 下等地六百二頃二十五畝,每畝派糧五「升五合七 抄三撮八圭。蓋緣縣治荒僻,丈無上地,止就中、下二 等均勻起泒,如另立石」云云者。中間共事諸君,一時 勞績可紀。而劉君精諳筭法,泒撥不爽,功尤足多也。 冊完報上,予亦辱撫臺蕭公疏薦云。無何,值併里有 例,予亦隨併五十里。夫田糧清、書算絕飛詭之弊,里 甲併百姓免替役之苦,以故逃者爭歸,荒者爭熟,招 墾行乎其中矣。予不佞其少塞責也。嗣是而請新印, 修鼓樓,以及城關、樓峙、官倉、公署,皆次第舉之,疲邑 之治,庶幾哉亦就緒也已。越明年,父老跪而獻圖請 曰:「公之起弊若此,今而後洛,其有興乎?盍記諸石,以 垂不朽。」予曰:「吾事無足記者,第清丈不可泯。筆而登 之石。」

《復二賢祠記》
賈明孝

縣南,故有二賢祠,祀雲巖令張橫渠、丹州推官胡安 定報德報功之無盡也。後姦民改繪儒、釋、道三聖像 於中堂,而移二賢於大門之內,其隘不能容膝,歲時 祭拜於門外,日久以為固然。孝來尹是邦,遂令民奉 三聖像於別所,而復二賢於故位,且倣文廟制,更為 木主。一時寮屬士民紛有異議,以為輕三聖而重二 賢噫?常人溺於習俗,學者牽於所聞,夫安可以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