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并為來續政者之勸云。

《旌忠廟記》
明·楊慎

旌忠廟,祀後唐節度使夏公也。公諱魯奇,守武信,自 董璋反東川,攻遂州,在圍城中,兵食盡而援不至,遂 自剄死。公結髮從軍,事莊宗馳驅中原,破勁燕,潰驍 魏,王彥章,號千人敵,竟成擒於公手。及其守一隅,孤 城反受困於僮豎,豈非天哉?《傳》曰:「善死者不亡。」公善 死矣,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憤之氣,凜然千載,宜其 赫為明神,廟食一方也。歐陽公修史,以死事傳之,五 代之臣在是列者僅十人耳。國朝敦重祀典,非功烈 昭映史冊者不與。《會典》所載全蜀合祀之廟七,而旌 忠廟在焉。豈陳寶之光景動人,畏壘之私相尸祝班 與土人?每歲孟夏五日,遠近相率虔以承祀,祀儀雜 用社蜡,顧未有迎享送神辭列人士以為請,乃衍《楚 辭》國殤之義,播諸聲,刻諸麗,牲石用薦歲常焉。其詞 曰:「炳膋蕭兮挹椒醑,承肸蠁兮闖神宇。神之靈兮毅 且雄,精為星兮氣為虹,著光景兮如在,標晴霞兮彤 彤。神之來兮霄光舒,披風爽兮英風噓,紛羽斿兮揚 鳥旟,置霜梢兮縶雲駒。淵淵兮摐鼓,嗷嗷兮陳竽。歌 振纓兮無回裾,神醉」止兮奄虞。神之去兮靈澤下,雨 霑俎兮霧蒙斝。留我祺兮蕃我禧,驅伯強兮逐肥𧔥, 畝棲粟兮箔委絲。凶菑蕩滌兮休德流滋,恢台孟夏 兮歲以為期,拜神貺兮神無射,思斗城金壁兮奠我 邦土,我民歌薦兮無絕終古。

《中江重建縣廳記》
周洪謨

中江,隋鉉武邑,又曰凱州,至宋始改今名,隸潼川府。 而《潼川舊志》謂「潼川壤地瘠薄,民物之產,不及西川 一大縣」,則中江之風土,大略可知。歷代以來,為中江 而顯者,未見其人,得非以其邑小民貧,雖善政不足 以樹聲聞歟?由今尹胡君叔寶觀之,則殆不然。君浙 之永康人,先為是邑典史,律己公而撫民惠,在官八 「年,始終如一。」今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河南李公向, 嘗奉敕之蜀,糾覈吏治,乃以君治績上於朝,而邑民 亦詣闕言其狀,遂進今職。邑素寡桑麻桐棗椒「漆之 屬,君教民樹藝,遂享其利。邑素無陂塘堤堰,君教民 鑿築,而灌溉隄防,咸有其備。比歲以來,置義倉於山 迴、保安二鎮,以賑歲饑而民不困。敦」重學政,修「大成 殿及門廡、堂齋,以至祀典諸神之祠宇壇場,邑之杠 梁道路,故者以新,敝者以理,覆者以密,甃者以堅。」諸 廢既興,乃葺其治事之廳。廳之後為堂,廳之前左右 為分理案牘之所,又其前為麗譙,煥然奕然,美於舊 規。經始於丙子之五月,而成於明年之九月。凡所費 皆出帑藏之餘,而無斂於民,雖勞民而民樂之。既而 其父老寓書於其邑進士徐英曰:「願子達之。」周太史, 請筆之石。英以示余,余嘉君為政有序,而聲聞達於 上下,則知古今之為是邑而無顯者,是果繫夫邑小 民貧哉?譬之中、下之田,深耕易耨,而所獲有不減膏 腴之地者,在人力不在地土也。而予故為識斯廳之 所以新,而併詳其他績可錄者,使不泯焉。

《中江縣余嶺新道記》
張翀

中江,當兩川、雲、貴、秦、隴行旅之衝,實劍外劇縣。縣西 二十里有山曰「高崖」,壁立雲矗,俯瞰群峰,勢等青城、 大峨五山之麓,故有鋪曰「雙魚。」踰雙魚五里,溪水自 北下,夏秋之交,輔以行潦,其悍滋甚,有司者常橋之, 號曰「高橋。」橋西上數里為鋪曰「飛黃。」出飛黃之上十 里曰「芳基」,又十里曰「走馬。」自雙魚而上,逆坂重現,時 相勾連,巨細石鋩,贔贔齒齒,行者必擇地,然後可投 步,至走馬稍已。又所在乏水泉,當溽暑時,公私往來, 無以濟渴,不死則病。循縣西五里出雙魚,北,歷兩河 口蠻洞,直距芳基。走馬之間,一徑弦直,可通轍迹,而 少紆迴演迤,艱難攀跨之狀。夾徑有井,或寒泉錯出, 石罅《沕潏》漫羨,其聲淙淙,所謂「井渫」不食者,官道不 出於此而出於彼,何也?新建余侯祺來令之五年,不 為苛皦之政,縣以無事,乃屬其土人而告之曰:「吾聞 道茀不治,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周,單子所以 知陳之亡也。」今官道之利害,前人之智,非不能及此 而不肯一舉手,或有意舉手而奪於群咻,憚而不為, 智及之而不為,不仁;「憚於人言而不為不勇,吾無以 令為也。茲將舍其迂而就其直,棄其險而從其易,僉 其謂何?」皆應之曰:「然。」遂以嘉靖四年十有一月庚申, 刊木夷穢,鑿兩河蠻洞之道而通之。上下連延僅二 十里,廣加故道三之一。并徙雙魚飛、黃芳基三亭於 形勢之便區,取南之直以易北,不傷於民;撤舊亭之 材以為新,不費於財。首尾兩閱月,厥告成功,而縣之 人忘其勞,途之人始得便周行之安也。兩河當高橋 上游十里,其患差小,乃廢高橋舊址,改創石橋二於 其上。橋之陽為亭一,不侈不陋,亢爽可喜,榜之曰「仰 止」,以休。行役之士大夫,凡所規畫,動適人意,旄倪歡 呼,如出一口。按察使君李道夫,適以入覲,過而嘉之, 遂更舊鋪之名雙魚者,曰「余嶺飛黃」,曰「易平芳基」,曰 「便民」,用慰山林,而示後來君子。予於是知余侯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