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關魯衛」 皆指此,今湖已淤蓴不復生。

百丈溝 在縣南三里。一名「百步溝。」 源出燕山,東流入白雲溪。舊有壩三十四,儲水以灌高田,歲久淤塞。明弘治初,知縣楊榮開濬八百餘丈,中存九壩,民賴其利。

黃墟蕩 ,在縣南十里,周五里,東北流入白雲溪。

繰車涇 在縣南十里,連黃墟蕩,下屬白雲溪,歲久淤塞。明成化間,知縣熊達疏濬。

高友溪 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廣德,下經黃墟蕩,合白雲溪。

舉善溪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廣德,東北入高友溪。

白雲溪 在縣東南十里,一名「白雲涇。」 清流澄澈,雲色輝映,東流入荊溪。

香苗塘 在縣西南六里。

宋塘 在縣西南二十里,廣三十五畝。

丁家塘 西六十里,廣一百五十畝。

葛培渰 ,在縣西十五里,周四十五里,西連西昌渰,今成圩,僅存一派,可以通舟楫。

新昌渰 ,在縣西三十里。

舊縣江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水自分界入上興埠,東流至南渡渰會。

沙漲渰 在縣北十里。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里。明嘉靖癸卯、乙巳間大旱,史太僕際募民築塘聚食者,八閱月存活萬計,更其名曰「救荒渰。」 復於塘上建書院以待遊學之士。唐順之為之記。溧水縣

中山 在縣東十里。孤聳不與群山伍,一名濁山。按《輿地志》,溧水縣濁山有濁水,流演不息。舊志云:濁山即獨山,獨山又即中山,謂獨立於中也。而邑志又云:「舊志云中山即獨山者誤。」 按《郡國志》,「山出兔毫,為筆精妙。」 《唐史》:至德二載,江寧郡、《宋史》建炎三年,建康府皆貢筆。時溧水隸二郡,製筆之說,所由來也。

東廬山 以形名,在縣東二十里。相傳嚴子陵曾結廬於此。有水源三:一入秦淮,一入馬沉港,一入丹陽湖。《隋史》設縣,止名廬山山。謙之《丹陽記》:縣東有廬,故又名東廬山。邑人袁艮有詩。官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官塘山。有大塘,築堰以資灌溉。

馬鞍山 在縣東南十二里。一名「溧陽山。」 石城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有石城書院、冷水亭,今廢。

回峰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渟淥一泓曰「龍池」 ,濡縷一流曰「龍泉」 ,東有水注平陸。

仙杏山 在縣東南四十三里。《一統志》云:「巔有杏林,又有三仙壇及丹井清泉,流入丹陽湖,又名仙壇山。」

芝山 在縣東七十里。按:芝山跨溧陽、溧水二縣境。

荊塘山 在縣南十里

㔶船山 在縣南十二里。一名感泉。山陰有青絲洞,泉脈澄泓,四時不竭。有張、沈二士讀書堂,不知其人,井臼尚存。㔶音感船,泉又同韻,「㔶船」 無字義,似即「感泉」 之誤也。

杜城山 在縣南十二里。隋大業間,杜伏威屯兵於此,築石城,故名。有戰場。近有僧結廬其巔,名「巢雲庵。」 泉木幽勝。

無想山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南唐韓熙載讀書堂。古檜、古銀杏,皆唐宋間植。有元謝瑛《招雲亭碑記》。山頂有泉,下注成瀑布。

澳洞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龍潭。石羊山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舊《志》云:「金華山即黃初平起石羊處,有牧羊仙洞。」

銅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昔產銅。

李墅山 在縣東三十里。

浮山 ,在縣東三十七里。

烏龍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落步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蘆塘山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

清洪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邑人韋炳以《形家》言「山為縣脈,不宜斬鑿」 ,請示嚴禁。

馬占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赭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東破山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縣志》又有靈嶽山、方山、荊山、雲鶴山、大山,俱在六七十里外。據縣疆東南至溧陽分界山五十里,則諸山不得書。

土山 ,在縣南五十里。

紫雲山 ,在縣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