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6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題曰:嘉樹林。楊樞《鍾氏譜敘》云:「九峰之間有儒者曰鍾子鳴,其先與賈姓同隱於壽安山中,時人遂以鍾、賈名其山。鍾氏世居茲山之陽,自唐以來,六百有餘歲矣。」

澱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機山西北。周三百五十步,高三十丈。舊《志》云:在薛澱湖中。今湖四面皆為圩田,山在平陸矣。山形四出如鰲,上建浮圖,下有龍洞,云通太湖。山屹立湖中,亦落星浮玉之類。旁有小山,初年僅兩席許,久之寖長。寺僧築亭其上,牓曰明極,曰鰲峰塔。今寺法堂地曰龍淵橋,曰潛龍洞,曰通靈泉橋在山陽,洞在山陰,泉在山巔,宋慧燈禪師鑿石十六丈得此,初名寒穴,曰回經石,相傳有僧西域取經回,過湖漂水墮此石上。石在山麓。洞西曰白蓮池,在小山下,與洞吞吐。曰三姑祠在寺旁。曰一色軒,曰徹見閣,在法堂後,并明極為十景云。今山在平田,去湖益遠,亭宇塔院,僅存數棟矣。有禪寺,曰普光王寺。昔在薛澱湖中,有道人登禪師者,始結屋於山喦之西面,多漁家。自師結庵以來,居人採捕,竟日不得魚,因就師問其故,師曰:「但以爾舟載土詣吾山者,當遂所願也。」 既而果然。自爾遠近歸之,積累既久,因以建寺,名普光王寺。嘗因浮圖放光,故為塔神名號。在宋朝有敕封伽藍神。又西北一小山,山皆石骨,名曰「箕山。」

橫雲山 在崑山東北,本名「橫山」 ,天寶六年易今名。或云以陸士龍名也。其巔有白龍洞,潛通澱湖,深不可測,下有祭龍壇,歲旱禱焉。宋皇祐中,浙西旱蝗,華亭令吳及禱於此,立致甘澍,蝗不入境。今山陽採石,闕然成窪,如失面目。近歲府同知張什下令禁之,然山民力田不給,以石為生,未能止也。按山中古塚纍纍,世傳以為多,晉陸氏所葬。元至正二十四年,有封姓者發一塚,磚上有「太元二年造」 五字。按太元乃東晉武帝時,計九百十餘年矣。塚中得古銅器二百餘,內一水滴,長五寸,高四寸,作獅子,昂首軒尾走躍狀。一人面部方大,髭髯飄蕭,騎獅子背,左手持無底圓桶,右手臂鷹腦心為竅,以安吸子。吸子圓頂正蓋,腦心,儼一席帽。其人衣摺及獅鷹毛羽,種種備具,通身青綠,吸子渾若碧玉,其製作非晉人所及,知為漢器無疑。或即陸氏所殉葬也。

小橫山 在橫雲東。中限一水,嶐然而興。上多瑩石,多萬年松,俗呼「仙人澆酒石。」 由絕頂至東北,皆峰巒隱起,壁立數仞,色盡赭,遊人呼為「小赤壁。」 盡壁斬然一罅,如虎丘試劍石狀。前有石,可踞而坐,下瞰小澗,亦九峰奇絕處也。山之麓有小山招隱,元孫稷所居。又傳有僊雲館、凝翠軒,為蘇東坡遊賞處,今無跡矣。

盧山 在沈涇塘東,疑亦以盧姓得名。頹然一丘,參峙於干將、鍾、賈間,環絡蒼翠,不覺其孤。山下有水一泓,清澈如泉,當華青孔道。明萬曆時,僧慧解蓮儒建甘露亭,隨時施茗飲薑湯,風雨之夕,或施燈火,行人便之。元至正間,有龍見於盧山,雲霧蓊鬱,鱗爪分明,從西北入於泖澱。明萬曆二十五年五月間,蛟起盧山,崩西南一角細林山 在盧山南,舊名神山。唐天寶間易稱細林山。元時僊人彭素雲遍遊名山,至武當,遇張真人於紫霄宮。素雲執廚汲水,苦行三年,得受接神煉氣之旨。明洪武十四年,至此居焉。二十七年八月旦起,沐浴更衣,趺坐而逝。七日顏色如生。又舊有「神鼉僊館」 四字,是呂純陽書,筆法奇異。嘉靖間為太守吳黃州取去。有元旌義士夏椿墓,上有石碑,有素翁仙塚,有石洞,雲出其中。有崇真道院及晚香亭,今廢。萬曆時,郡人張之象於道院側創四祠,祀張季鷹、陸士衡、士龍、顧野王。按梁簡文帝有《神山銘》,其《序》曰:「神山本名秀林山。」 則秀林乃此舊名也。

佘山 在縣城南十八里盧山東北。由神山塘折而東,舊有佘姓者養道於此,故名。按《吳興志》亦有佘山,上有東漢佘將軍廟,好事者遂指此為東佘云。其高與干山等,東西二峰延亙數里,招提蘭若隱見其中,望之穠郁深秀,遠近皆宜,惟自富林八曲以入,盡得其勝。土宜荼,有泉名洗心,甚清冽。《雲間通志》云:「佘山高八十丈,周一十八里,上有三庵,中為靈峰庵,今昭慶、慧日兩寺;西庵今宣妙寺;東庵今普照寺。有秀道者塔,有山月軒,有金沙地、芥子庵,有虎樹亭。東山多奇石,明徵士陳眉公隱於此。自名其居為神清之室,為頑仙廬,其上為高齋,折而北為清微亭,亭之下為水邊林下,水石俱勝。今漸蕪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