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察院 舊為巡方行署,在縣治之左。明洪武中,建大門、儀門、正堂、左右廂、川堂、廚湢如制,而視巡撫行臺稍隘。巡方既駐節于北察院,此則以居兵備道。

皇清巡按撤後,此亦併廢。

公館 在崇安寺佛殿之東,以居按院。「查盤廳」 ,廢。

接官亭 舊凡三所。一在西門外,名西館驛,牓曰「中流駐節」 ;一在北門外,曰迎潮館。一在南門外,曰候潮館。中有憩節堂,並廢。今于北則狀元坊下,於南則探花坊下,各為小舍,以便迎送。高橋巡檢司 ,在縣西北十里五瀉河口。明洪武中建。

望亭巡檢司 在縣南五十里望亭鎮。

稅課局 在中市橋東。明洪武中建,宣德增修,後廢。

陰陽學 「明正統間,知縣項伾建於城隍廟東。成化間,知縣熊經又建陰陽學舍於縣治,並廢。」 醫學 「明正統間,項伾建于城隍廟西。成化間,熊經又建惠民藥局于縣治,並廢。」

僧會司 在崇安寺

道會司 在洞虛宮

億豐倉 在縣治東北面河,明宣德中建。乙酉燬于兵。

預備倉四 明洪武中建,並廢。

東、西門水次二倉 俱在城外。明宣德中,巡撫周忱建,分貯天授、開原等鄉秋稅。後因倭亂,移置城內《億豐》。今仍用西倉,東倉久廢。

教場 ,在城西南隅。面城臨壕,水草平衍。其前植柳兩行,中開馬埒。上為「閱武堂三楹,左置將臺,歲以霜降日祭旂纛神於此。」 堂西北為轅門,今並毀。

養濟院 二所一在縣西,一在永興坊。

江陰縣治 在城西北隅,後負君山,西控揚子江口,前臨官街,拱以坊表,榜曰「悅來」 ,今易「暨陽古邑」 ,即元總管府,尋改為州故址也。先是宋為軍治,其制有鼓角門,前列宣詔、頒春、東新、西新四亭,後列甲仗、架閣二庫。設廳之外,有常廳、簽廳、雙檜堂而下,堂名者四,亭名者六。其見于詩,則有若梅亭、練江亭、翠光亭,又有漾花池、蓮風閣,見於《記》,則浙西道院為獨著。是時江陰復有縣,建太平塔東。後改軍為縣,其在太平者遂廢。明初丁酉建連陽州,明洪武元年復改縣,知縣吳志遠、丞賀子徽相繼增修之。宣德五年知縣朱應祖建譙樓,弘治八年知縣黃傅通加繕葺,于是制度大備。其涖政之堂曰「治廳」 ,前為飛軒,甃以露臺,中有甬路,立戒石亭。臺兩旁夾以廊,東為吏、戶、禮糧房,東盡為土地神祠,西為兵、刑、工承發房。其前為儀門,東西各為榜,廊,東盡為獄,其外為鼓角樓,其下壘石為路,中闢正門。門之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而治。廳之後為川堂,為兩廂房。川堂之後為便堂。堂左室為書房,右室為庫,房西北隅為儀仗庫。便堂之後為正衙,川堂後有寢室。燕廳之東有達觀樓,樓下為省吾軒,西為西齋,又西為客廚。北隙地為鎮躁園,有澄心池,有寄傲臺。其吏胥居廬,則分列六房。廊舍之後,其址合東西計之,得地五十二丈,南北六十六丈。嘉靖十一年,知縣李元陽倣古設銅壺滴漏,尋廢。二十一年,知縣吳維嶽治坊長亭,在旌善亭後,尋廢。萬曆中,知縣郝敬于治廳後撤去川堂、廂房,別為考室三楹,坐西面東,顏曰「見節堂。」 以庭前古檜故,今改顏向日。于儀門外西上為倒屣堂,以肅賓客。後六房廊室及鼓角樓傾圮。

皇清康熙三年迄四年,知縣何爾彬重修正衙《清嘯》。

樓。五年,知縣冀爾公建「荷亭」 三楹、後堂五楹。十一年,知縣龔之怡建儀門。十二年,增葺焉。二十二年,知縣沈清世重修大堂。

縣丞署 在正堂西北。舊有三丞署,後勸農、巡捕二丞今裁,惟存水利丞署。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縣丞署西,即巡捕丞舊署。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吳志遠建。弘治十四年知縣涂禎修。

皇清順治初,燬廢。

督學道 在大街虹橋東。古為巡撫行臺,榜曰「都察院。」 先是,宋、元間為澄江驛,明初吳襄烈鎮江陰,實居此。萬曆乙卯,學使駐節,拓為督學察院。

皇清順治十二年,以按察司官提督學政,改為「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