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廟:正殿三間。東廡十二間,西廡十二間,戟門九。

間。櫺星門、泮池、石橋、宮牆。璧水坊、禮門坊、義路坊、雲衢坊。學頭門三間,二門三間,東西號房各十一間,尊經閣三間,兩旁耳門二間,東一間。土神祠。東講堂門一間,西講堂門一間,東齋房五間,西齋房五間,明倫堂三間,堂前鐘鼓亭各一間,振德堂五間,文昌閣三間,啟聖祠三間,東西耳房各三間,敬一亭「今廢。」 「太和、元氣坊」 一在方池南,今廢。「教諭署」 一所,「緝熙齋」 一所,今廢。「存省齋」 一所。

龍城書院 在縣東局前。明洪武間,嘗移置雜造局於此,為五縣歲造緞疋及箭枝之所。萬曆初,知府施觀民改創「龍城書院」 ,尋奉旨拆毀,鬻其地於民。三十一年,知府歐陽東鳳贖地建先賢祠,又創「經正堂。」 傳是堂與諸賢講學於其中,蓋避書院之名而舉行其實。一時咸稱為盛事云。

道南書院 在朝京門內南察院東,即元萬戶侯府也。天順間,改為毘陵驛。正德己卯遷驛於朝京門外。知府陳實即其地創建「道南書院」 ,祀楊龜山等十一人。又延毛給事憲講學其中,一時士子多所興起。無錫邵寶為之記。嘉靖間,倭寇告警,分設常鎮兵備道,駐劄武進,因改書院為兵備道,遷諸賢木主於二賢祠,書院遂廢。東坡書院 在顧塘橋北,即孫氏館故址。宋乾道壬辰,郡守晁子健塑像建祠。元至大間,改建東坡書院。至正末廢為民居。今無考。

城東書堂 在定安東鄉。即楊龜山先生講學處。先是,周恭先創建書堂以居從游者,徒日益眾。復創城西書堂,孚先主教於東,恭先主教於西。龜山先生至,遂讓館焉。書堂後燬於兵,地歸他族。宋紹熙二年,郡守陳謙贖以公帑。四年,郡守黃灝即其地立龜山先生祠,以二周侑。淳祐間,郡守王圭以薦福寺私田歸書堂,為養士用。元改「龜山書院」 ,設山長一員主之。至正間,燬於兵。明成化間,郡人鄭觀復建祠其地。未幾又廢。遂改祀龜山先生於朝京門。其城西書堂地無考。

延陵書院 在雙桂坊季子祠西。康熙七年建。先是祠側故有官基四畝,餘,為居民兼并。明萬曆間,賢裔吳統鳴之,郡守譚、縣令徐清出之,後復遭侵占。康熙七年,統曾孫發祥再清出之,請於郡守駱鍾麟、藩司慕天顏學使簡上,興建延陵書院。其陶甓木石之費,出發祥捐貲居多。康熙癸丑,即書院設局,纂修《武進縣志》

學田 撫按項下,原額學田一百九十九畝六分四釐六毫。學道項下,原額學田二百九十七畝八分九釐四毫四絲二忽。又另項學田八十一畝,與府學一遞一年輪收。

外縣

無錫縣儒學 在縣治南三百步,前臨束帶河櫺星門之內,東名宦祠,西鄉賢祠,又東為宰牲所,又西為具服所,入為戟門,上為

先師殿。殿前為露臺,環以石闌。丹墀之旁為左、右廡,丹墀之中則有宋時古檜學宮。前為狀元坊,本為宋蔣重珍建,後凡元魁鼎甲皆列牓其上。入為學門,稍折而西為泮池。池有橋三,其中橋有亭,曰「騰蛟。」 入為儀門,門之左二先生祠,祀教諭衛銑、訓導孟世威。右土神祠。入為馳道,中為明倫堂,其東齋曰「居仁」 ,西齋曰「由義。」 堂左右有庫,以貯祭器案籍。堂後為講堂,為會饌堂,署曰「賢樂處」 ,並萬曆初知縣周邦傑建。講堂之旁有時雨齋及倉廚之屬,今廢。會饌堂後教諭署在焉。前有齋曰「素似」 ,後為內署。明倫堂之東曰「起敬坊」 ,後有亭三,中刻「敬一箴」 ,左右刻《五箴註》。歷亭而上有池,跨以石梁,入為尊經閣,東西皆有號樓,閣之後為「啟聖祠」 ,嘉靖初置,其地本為「五先生祠。」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永言修建《起敬坊》之東。

為「西齋署舍,折而南為東齋署舍並廢為圃,知縣徐永言始復建一齋以居之。」 又「明倫堂之東,舊為射圃,今廢。其前東南隅為文昌閣」 ,明萬曆中,知縣陳以聞建。按:是學建自宋嘉祐三年邑宰「張詵後。崇寧中,詔頒學制,會詵猶子元度繼宰是邑,更廣之。紹興間胡舜舉再修。嘉定十年趙崇要樹以戟門,擴新其舊。元」 延祐中,闢其西南為教官之署,制乃差備。及總管薛世昌、知州高闊闊出葺於至正之初,而其後旋燬於兵。明洪武十一年,知縣袁大興始更創復。二十八年,郭文昌重修。永樂中,邑士布政殷序倡置齋廡。宣德中,知縣唐泰安又積加增葺。成化中,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