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山 亦惠山支隴之西南行者與章山相望。其麓明陽觀,即古洞陽觀地。舊傳水有穴潛通包山,今無考。上有洞酌泉,山後有義興嶺。章山 在龍山第三峰之陽,山下東西兩池皆名大池。塢三曰「尤來大池」 、龍腿,自青山至此,皆背負九龍,面臨青溪。
墨潭山 ,在龍山之陽,西南十五里。上有石池,其水如墨。
橫山 在唐山南,去縣十八里,高數十丈。按自華利至是,諸山相屬,西行忽一支南落,從平疇突起,南北橫亙水次。梁溪之山紆徐漫衍至此。將出湖口,而山忽障之,實為一邑之門戶。其下有大小澗,名盤龍山,勢盤繞而南,乃入于湖。鎮山 在橫山之南,不甚高,與橫山趾接。山之東有管社山,自此而南,皆入湖之山。
管社山 即鎮山之東面,入湖與獨山相對。其山最高,而當溪流之衝。溪至是極狹,望之欲窮,一轉茫然萬頃。下有項王廟。
唐山 在墨潭之南,其麓西屬孔山,南為橫山,上有蒼峴嶺,亦名「蒼頡嶺。」
東孔山 ,在唐山之西,其西為「西孔山」 ,去縣二十里。
夏陰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其山甚小,而《吳地記》謂「其麓周十里,高七十五丈」 ,殊不合。舊為元處士蔣子中別墅,其西為石埠山。
石埠山 ,其下有華郎中雲山莊。
雞坑山 在石埠西
姚灣山 在雞坑西
華藏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其陰即青山,東臨太湖,下有青山嶺、小嶺、塔子嶺。山前舊有雲海亭,即望湖亭,望兩洞庭,七十二峰如畫。宋張循、王俊葬其地,依山建寺,名「青山寺」 ,今名「華藏寺。」
韓灣山 舊志有大穹山、廣長山,在青山西,今無知者,獨有韓灣山、蘇坎頭山,未詳孰是。韓灣之西為楊灣山,又西南為孟灣山,又西南為三灣山,又西為二灣山,又西為頭灣山,皆面湖。大雷山 、小雷山 在太湖之濱。閭江諸山皆瞰湖,而大雷觜獨延入里許,危崖三面,波濤衝激,渹若殷雷。按吳縣洞庭亦有大小雷山。《路史》載:舜庶子七人,散處江南,故山水多以舜名。此雷山所以擬雷澤,今俗呼為大犁、小犁,則語音之轉也。又大小雷之間有速雷山,下有削刀灣。
盤塢山 :在小雷之西。其形盤曲,窅然而深,樵者裹糧負笈以入。
夏墓山 ,其峰特高。孫權族弟東定侯孫必興贈夏侯者葬此,故名。西南行曰「章山觜」 ,青壁數仞,下臨洪濤,如燕子磯。下有洞穴,今漸為沙石湮塞。
邵家灣山 :在章山西。
月牌山 其峰回環,宛如半月,中多喬松。天井山 亦名閭江山,與月牌山接。西麓有天井泉二,一湮為民居,一存者甚清。洌閭江今亦湮為田,廣可通舟。山巔有石臺,可以遠眺。下有碧桃塢,今亦失其地。其陰凡三灣,曰「長壽」 、虎嘯、龍吟。
胥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天井之西。山脈小斷而復起,不甚高,其上圓平,傳是子胥屯兵處。《史記》:「吳王夫差殺子胥,取其尸,盛以鴟夷而浮之江。吳人憐之,為立祠,是曰胥山。」 張晏曰:「胥山邊湖,去江不百步,江上舊有闔閭城,或又名廟渚」 ,以此也。一名僕射山。或曰漢僕射劉昌葬地,故名。又訛為白石山。山之自東而西者止於此。以上「西境山之陽。」
南照天灣山 在夏墓之北,又名「狀元山」 ,宋改今名。
雞籠山 :以形名,亦名「青龍山。」 峰特高,在狀元山西。馬鞍嶺在其北。
北照天灣山 :在雞籠山西北。
邵巷山 即楊灣山之西面。過石皮嶺而北為「歸山。」
歸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其山而平。《風土記》:「夫差浮子胥於江,國人於此山望其歸,故名。」胡山, 在歸山之北,斷而復起,高不踰數丈,一名鳳山。秦端敏金世居其西。以上西境北行之山。
賈山 石多嵌竇,去胡山西平原一十五里。長腰山 在賈山西,上有長腰嶺,安陽在其西南,安陽如踞,長腰如臥,且相屬也,有《楊氏世墓》。安陽山 平地拔起,圓峻而銳,上一號「文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