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百二十仞,周一十八里,在縣西北五十一里。
《風土記》武王封周章少子贇為安陽侯即此地
至今山下有贇墓。一云:「山在陽湖上,故名。」 《南徐記》:「此山石堪作器,江東數州皆藉之。」 上有龍湫,廣袤三丈,歲旱禱之常驗。山有觀音巖,其南麓有翠微院,長廊邃宇,為鄉名剎。其左龍王祠,即贇也。山石始采於漢大夫陸端,至今取之不竭。然其洞穴多由取石而成。舊稱三十六洞,今可知者五,有九門、張公、甘草、清水、「容春」 之名。明正德、嘉靖以後,山凡三崩矣。
平塔山 ,在安陽西南,甚小。《舊志》名「苦菴」 者,疑即此山。
獨山 在縣西南一十八里,當鎮山之南,獨峙湖中。其西為三山,其南為充山。山之東為五里湖,西為太湖,蓋山勢至是而斷。北與管社相望,衝為浦嶺門,俗名「廟門。」 南與充山對峙,匯為獨山門,世傳神禹所鑿。凡溪流之入五湖,泛漾而西,皆導自二門,以達震澤。
三山 在太湖中。兩峰中斷,東西並立,不甚高。充山 與獨山相對,下有曹灣。自曹灣而下為平壤,皆良田。一巨石突出,俯瞰湖流,曰「黿頭渚」 ,據湖山之奇勝。
朱山 ,一名「朱墓」 ,在充山南。王莽逼虞仲卿為司徒,死之,葬此山。光武即位,以朱旛表其墓,故名。
漆塘山 ,別名「寶界」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與朱山接。其南為大浮山,東南為石塘山,山上有通惠泉、太白峰、老人峰、躍鯉峰。下有狗腸塢,塢北曰南桃花塢,羅嶺又在其南。宋知州錢紳退老卜築於此,遺趾尚存,後屬陳氏。二百年,陳布政策休官歸,累加繕治。至嘉靖中,王僉事問即其地置別墅,擅湖山之樂。自獨山至此,諸山皆東臨五里湖,西臨震澤,
大浮山 一名「大坯。」 其西別有大石峙湖中,曰「小浮。」
石塘山 其下長堤二里,為五里湖、長廣溪之界,一名「廟塘山。」 有徐偃王廟,下即石塘,枕長廣溪。北有山門嶺,通漆塘、大浮。
「茅延山 」 在漆塘之南。
路耿山 在茅延之南,石塘之北,諸山之中。是山特高,前俯長廣,而後臨太湖,環以層巒,若相拱衛。旁有董塢,下有羅嶺,可徑石塘。復有小山無名,俗呼「野山」 ,通許舍。
許舍山 在路耿之南。其東為橫山,群峰盤旋,蓄為深谷。宋待制蔣瑎、顯謨許德之、侍郎施坰、禮部尤袤皆卜築其中,四家遂世為婚姻。東有湯村嶺。
南橫山 在縣西四十里許舍之東。上有雪浪菴,菴旁小池,大旱不竭。其麓有宋時大楓樹二圍,合抱以四人乃足,枝生芸香。
五浪山 在南橫之南,與軍將山接。有芮家嶺。吳塘門在其下。西有石人塢。又其南為象山,東南有龜山。
《龜山 》橫遶五浪之東南。
象山 ,軍將之支峰也。
軍將山 一名「軍帳。」 在縣西南四十里五浪之南,濱於太湖,風水激濺如矢。南唐時,屯兵於此,以備吳、越,故名。山下有甲仗塢、官來塢、竹篛塢。今其上有真武廟。山半曰成性寺,寺旁龍湫,上有孚澤廟。
白茅山 在軍將之西南,有嶺通五浪諸山,曰「赤石嶺」 ,嶺之下有蓮花觜。
羊祈山 「北接白茅,西臨太湖。」
吳塘山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白茅之南,西臨太湖,山下有平田,東南三里許接長廣溪,遂入於湖,曰吳塘門。門上橫木為橋,名「沙木。」 由是經鵓鴣山,以通湖上之路。自充山至吳塘,連亙五六十里,或起或伏,至是而止。
射山 在吳塘之西
鵓鴣山 亦名「伏虎山」 ,北與吳塘相對,其麓入湖,旁有錢桃塢,實大如錢而美,有碧雲塢。沙頭山 亦名「廟山」 ,南曰「沙觜」 ,又其南為竹山、沙觜山 亦名「沙渚」 ,周皆入湖,東接長廣五里,兵燹所不能到。
康山 在沙頭南。相傳尹蓬頭寓此,上有迎仙亭。
「米山 」 本湖中一小阜,然在七十二峰之列,與康山相對。
竹山 在沙觜之南,三面突出於湖,長林怪石,勝冠諸山。下有劣觜,其石跨立水次,廣倍虎丘千人石,而擅具區之勝。自華利分脈為龍山,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