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控長洲,東洞江陰,北掩晉陵,蒼蒼渺渺,迫於軒戶。或云昔其地多芙蕖,數十里不斷。於是皮日休與陸龜蒙及毘陵魏樸,時時乘短舫,載一甔酒,由五瀉徑入震澤,穿松陵,抵杭越,因名其舟曰『五瀉舟』。」 又《南徐記》:「晉張闔嘗洩芙蓉湖水,令入五瀉,注於具區,欲以為田。盛冬著赭衣,令百姓負土,值天寒凝沍,其功不成。」 至宋,居民因其舊跡,堤岸堰水,悉為良田。至今麻塘橋土人猶有「湖東」 、「湖西」 之稱,但驗其道里與傳記所載,其舊界多曠遠而難合。若如諸說,必南薄濠湖,始可以控長洲。東越麻塘,北兼歐瀆之外,乃為洞江陰而掩晉陵。如是則縣幾無東北隅矣。又《郡志》謂明萬曆間,官為出錢募夫築堤,搴茭塞流,多置堰閘其上,於是其地畝可入三種,厥田上上而厥賦下下,民間所以有攤稅之議也。或又云:「周文襄忱撫吳時,僅每畝科米五升,以備水旱未入賦額。嘉靖中知縣王其勤始復加丈量,而改低田輸稅焉。」 據是,雖宋時已治為田,而湖之全壅猶為未久,宜其舊界猶有能言之者,不當茫無所考如此。又《縣舊志》,蓮蓉湖在北門迎潮館前,蓮蓉即芙蓉,蓋今北塘亦總謂之芙蓉湖也。

麻塘河 五重涇之支東南行,其分而西為柘塘橋河。又東南行轉東北過麻塘橋,乃復合於五重涇。

萬壽河 自石瀆分流東行,過三萬壽橋入高橋河。

西五丫浜 高橋河之支流,東南行,分而東北,為咸塘河。又東南行,分而東北,為顧橋港。又東南行,經閘口,出三里橋而合於北塘。

北:張涇 ,高橋河支流,東北行與咸塘河合。石幢港 ,高橋河支流,東北行與咸塘河合。咸塘河 西五丫浜分流,東北行,北張涇西來注之。又東北行,分而東為張塘河。又東北行過胡家渡,分而東入青魚白蕩。又東北行過高六堰橋,石幢港西來注之。又東北行至馬鎮入江陰界。

顧橋港 、西五丫浜分流東北行,抱運河之外,環縣城折而南,過顧橋,轉水河西來入之。又東南行,為東五丫浜。自此環而南,為北尤瀆,張塘河 、咸塘河分而東行,塔影河自南來,青魚白蕩自西北來,皆合之。又東過闞莊橋,為闞莊白蕩,至上舍寺橋為吳瀆港。太平港南來合之。又東行為崇村白蕩,八字橋河南來合之,過崇村橋,而包堰河遠自南來合焉。其東北曰「西洋白蕩」 ,江陰縣界。

東五丫浜 顧橋港北來其分流第一支為小河,無所通,第二支為五步塘,第三支為嚴埭河,第四支為北興塘,第五支為南興塘。

五步塘 五丫浜支流,東北行合塔影河。舊傳有五步湖,亦名五部湖,在縣東北七里天授鄉,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里。今此湖皆湮為田,土人但稱「五步塘」 ,或呼「塘頭」 也。

嚴埭河 五丫浜支流東北行,其直往為太平港,入崇村白蕩。其轉而北行過嚴埭橋,又北行而五步塘西南來合,又北為塔影河,又北行過范砌橋,又北行入張塘河。

北興塘河 五丫浜支流東行過桑園渡,分而東北為八字橋河,又東行為楊婆圩,又東行為張涇,東南行為鴨蕩,又東南過六市等橋,又東行分而南為鯰魚塘,又東行分而北為潘市河,又東行分而南為「唐涇」 ,又東行分而北為楊尖河,皆達於張涇。又東行折而西北曰包堰河,是為西大河。

包堰河 北興塘之盡,折而西北過新橋,又西北行而張涇之尾來合。又西北曰包堰,亦名「西大河」 ,其外皆常熟縣境。又北過黃梅山、斗山、夾山,又北行而入西洋、白蕩,接江陰。

八字橋河 北興塘分支,東北行過八字橋,又東北至斗山,轉而西北入崇村白蕩。

張涇 北興塘分支東北行為龍涇,過三灞、張涇、陳家等橋,又東北行而潘市、楊尖以次來合,又東北入包堰河。

南興塘河 。五丫浜南行為尤瀆。其支流東南過新塘橋為南興塘。又東南行,分而南為東亭河。又東南過鴨城橋,其南即泰伯所都梅里。又東至堠山南,分而南為毛道橋河。又東過九里橋為橫塘。其東北支為信義瀆。其橫塘直下東行,過中心橋,分而南為走馬塘。又東過太平橋,經嵩山之北,盛塘河北來注之,過「關橋,下宛山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