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十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四

  常州府山川考四

  常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七百十卷

常州府部彙考四

常州府山川考四   通志縣志合載

靖江縣

孤山 ,《一統志》屬泰興。是時靖未立縣故也,屹峙江中,欲登山者必方舟而渡,厥後江勢徙北,山趾徙南,至明弘治元年登岸,今則山北俱膏壤。山距邑可十里,周遭可三里,形如狻猊。東北石壁嶄高五十丈,西半土石相雜,石質盡赤,中含銀星。山頂常蒸氣出雲,竹樹頗鬱茂,中有石骨,可作盆盎中物。山下亂石堆積,鉅者至十餘丈,層累峻絕,俱作蒼蘚色,意奇古。東側有仙人洞,兩石相柱而虛,其中可坐數十人,後為墜石所掩。東南有仙人臺,山半西均有寺趾,趾北有張氏墓山未登陸時,四面俱有石磯。東南磯距山二里許,西北距益遠,今沒為田。田中開池,時有露石。西十里外嚴家港有尖峰透土,俗呼為「孤山,碇山上有祠宇、梵林、僧閣,或新或圮,舊稱『元山』」 ,以俗諱「孤」 字故也。近額以「海柱峰」 董其昌筆。

大江 江舊旋繞四周,今西北壤接如皋、泰興,惟東南一面江洋莫測。顧岷源萬里,會九江注安慶,東折而環絡金陵,復東過孟瀆下而靖以一泥丸障之,則江之與靖相為雄觀,豈其有極?而江之入洲,洲有七十二港,諸港相距,河以通之,中皆分段引水以資灌溉,形如碁置。近古井田團河之利,蓋與靖相終始云。

大海 海從孤山絕頂東望無際,潮汐往來,賴其濡潤,蓋邑之外沼也。有明初年,屢受倭毒,有衛指揮一員、水陸哨材官各一員,以為防禦。嘉靖以後,倭患既息,武備頓弛。

皇清首重《海防》,為特立守備營焉。

團河 。團河之利,創始於葉令柱國,成之者陳令函煇,其名之為團河者,取其聯絡各團,環團兼濟之義也。河有幹有支,幹母支子,子母灌輸,而水道以備其形勢。東自青龍港紆而北,繞孤山之麓,由巽河以達於城壕,近城濠三里許,為蘇家港。縣之下臂,易於洩水,置石閘以障之,閘名「東山。」 城壕之西南,舊有瀾港通江為運道,更置一閘以通潮汐,閘名「寒山。」 從此紆而西六七里,開支河折而北,通漁浦港,更直西四十餘里,至隱山團、鎮海市等處達界河。隱山團、地藏殿而北,通泰興姜溪河。鎮海市之北,又濬一支河,以通朱束港。其南則為江南北孔道,由小沙團、繆宗港以達於江。近江六七里,又置一閘,以防尾閭之洩,閘名「平山」 ,四閘費可二千餘金,出自俸鍰公帑,不派民間。一緡又有諸壩,以捍外衛內,潮可往來,雨不泛溢,自是水皆為我用矣。其焦隱兩團,接壤泰興處西北二十餘里,又畫界河以定虞芮之爭,皆陳令所經畫也。

太平河 在城南迎恩亭之西,通瀾港,今漸塞。巽河 在城東南巽方,內通市河,自城壕達蘇家港。明萬曆九年,單令文盛濬,時議建塔於巽,為文峰,因鑿河繞之。今當繞塔處,河竟自徙,寬百餘步,亦一奇也。

運河 在城西南通瀾港。

玉帶河 在城北玉壘岡下。自西尤家橋北通郭家橋,南折壇西,以達宣家橋、橫橋等處,環護縣後。

皇清康熙七年,鄭令重濬大之。

界河 ,在焦、隱兩團,靖、泰接壤處。自南而北,廣延二十餘里。陳令函輝因舊限更深廣之。泰、靖相接之始,相爭殺者數年,督撫命揚、常二府之佐親履界分之,勿能定也。令唐堯俞至,惻然曰:「君子不以所養人者害人,相殺何時已乎?稍讓則止矣。」 遂定界河。漸東則折而南,主讓故也。然是時東下猶未全漲,至陳令函輝時東漲直指如皋,泰靖復爭,殺傷頗多。陳令聞之怒,於是又讓以季家市地數百頃歸泰,而爭乃息。

瀾港 :在城西南。北達泰興,南通大江。有閘。半條港 ,即瀾港之尾。

蘇家港 :在城東。北通泰興,南通巽河,入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