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六卷目錄
鎮江府部彙考二
鎮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七百二十六卷
鎮江府部彙考二
鎮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志
本府。〈丹徒縣附郭。〉
漕渠 按舊志不載渠所自始。按《王志》而參攷之,「秦鑿丹徒曲阿。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蒜山河 。宋慶曆中,鄭向為兩浙轉運副使,疏潤州蒜山漕渠抵於江,人便利之。」
夾岡河道 宋治平四年七月,都水監言:「兩浙相度到潤州至常州界,開淘運河,廢置堰閘,乞候今年住運,開修夾岡河道。」 從之。
《西舊河 》宋政和六年八月敕:「鎮江府旁臨大江,舟楫往來,每遇風濤,無港河容泊,以故三年之間,溺舟船凡五百餘艘,人命常十倍其數,甚可傷惻。訪聞西有舊河,可以避急,歲久湮廢。宜令發運司計度,深行浚治,以免沉溺之患,委官處畫,早令告功。」
關河 《舊志》未詳所始。自北水關達南水關,穿城計一千二百丈。
皇清順治十六年,因海警,閉南北兩水關,於是河為
《糞土瓦礫所淤》。康熙十一年,知府高得貴、同知孫汝謀募工開浚,早暮按視,凡三月工告竣。啟兩關通行舟楫。
市河 有三:「其一城西諸山之水匯為澳,合永安寺聖井泉,由水西門經唐頹山後至關門橋、小圍橋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發源真珠泉,由鶴林門經西園橋,過道人橋,分流,右折者經社稷壇橋至右軍寨,與澳水合;左折者經皇祐、大圍等橋,亦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自清風橋至朝真橋,北流與皇祐橋水合」 者,則漕渠之溢水也。舊《志》:折橋受漕水,折旋而入於石䃮橋。今石䃮廢,漕水不復入矣。宋南渡後,類多湮塞,每加疏導。慶元四年,守臣萬鍾隨宜浚導。越十六年,淤土壅閼。嘉定甲戌,郡守史彌堅嘗募官軍疏濬之,今復淤塞甚矣。
海鮮河 在京口閘外。宋嘉定八年,郡守史彌堅請於朝,開「海鮮河」 以泊防江之舟。
歸水澳 在中閘之東。長二百丈,水面廣狹不等,廣至五十丈,狹亦不下十丈,深丈有五尺。宋元符間,漕臣曾孝蘊置閘。崇寧間,設官管幹。乾道以來寖廢。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濬,又刱開護倉壕,與甘露港接。仍創造石閘、水閘二所於港口,以便轉輸。
京口閘 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許。唐漕江、淮,撤閘置堰。開元中,徙漕路由此。
腰閘 在京口閘東南,有石刻云:「腰閘」 至轉般倉前拖板橋,長一百九十丈,河面闊十丈。上閘 在妙覺庵側。《嘉定志》云:在程公橋團樓北。是時橋已廢,樓亦壞矣。
中閘 ,在香糯倉後。舊《志》:在大軍倉後。河側石刻云:中閘至上閘,長三十九丈,河面闊十七丈。下閘 ,在程公下壩東。宋淳祐中,郡守許堪重修。閘口石柱刻云:「漕閘敝漏」 ,郡守許堪以石易木,始工于淳祐癸卯之秋。河側有石刻云:轉般倉東南牆口至下閘,七十九丈五尺,河面闊九丈。
栲栳閘 在演武場西南。宋淳祐中,郡守何元壽置,後更以「石橋。」
大瀆山閘 在城南三十五里。閘當水勢旋衝處,舟過多覆沒。
減水閘 在程公下壩之東。下閘之西,上為石橋。宋咸淳中,郡守趙潛建。閘有石刻,「咸淳六年七月十六日立。」
甘露港閘 石一,《木一》。宋嘉定中,郡守史彌堅置。以上八閘俱久廢。
新閘 在南水關外,即滅渡橋舊址。明天順己卯,浚漕河,作閘以殺水勢。
丹徒鎮閘 漕河分渠通江,築閘以引蓄江水,最為便利。丹徒縣界內舊閘以時置廢,今修置仍因明季四閘。
京口閘 今名「大閘。」